专利名称: |
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 |
摘要: |
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补水型河道不能建立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入侵、水质恶化等问题,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缺点,提供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基于现有的补水型河道构建生态河床,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补水型河道及设置在河道中的上游补水口、入口深潭、块石群、浅滩深潭群、溢流坝、木桩群、鱼巢和生物通道,所述的入口深潭设置在上游补水口下游处,块石群设置在入口深潭下游,浅滩深潭群、溢流坝、木桩群、鱼巢和生物通道沿河道分布设置,在河道护坡上种植树木,在浅滩中种植水草。本发明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体环境,适合在补水型河道中使用。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广东;44 |
申请人: |
深圳市碧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毛雪慧;李伟奇;赵萌;林静;彭亚莉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1-2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6-1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081877.0 |
公开号: |
CN109868784A |
代理机构: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晏凯洁 |
分类号: |
E02B1/00(2006.01);E;E02;E02B;E02B1 |
申请人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路园岭花园南国大厦2栋5A |
主权项: |
1.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基于现有的补水型河道构建生态河床,其特征在于,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补水型河道(1)及设置在河道中的上游补水口(2)、入口深潭(3)、块石群(4)、浅滩深潭群、溢流坝(6)、木桩群(7)、鱼巢(8)和生物通道(9),所述的入口深潭(3)设置在上游补水口(2)下游处,块石群(4)设置在入口深潭(3)下游,浅滩深潭群、溢流坝(6)、木桩群(7)、鱼巢(8)和生物通道(9)沿河道分布设置,在河道护坡上种植树木,在浅滩中种植水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水型河道(1)的河床底部铺设30cm厚的碎石,碎石的粒径为5-10cm,并零星放置大块块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游补水口(2)通过抽水泵与水库的水连通,补水型河道(1)的长度为2000m,宽度为10m,补水后河道水深为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深潭(3)相距上游补水口(1)500m,入口深潭(3)的长度为20m、宽度为10m、深度为2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块石群(4)的布置面积为150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浅滩深潭群的设置规律为:浅滩与深潭(5-5)的水面比例为6:4;浅滩高30cm,沿河道分别设有砾石浅滩(5-1)、粗砂浅滩(5-2)、植物浅滩(5-3)和细砂浅滩(5-4),滩地中设置积水洼地和池沼地,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深潭(5-5)的直径为2-3m,深潭(5-5)的深度为1.5m;当河床断面≤10m时,浅滩按照河床面积的10%-15%设置;当河床断面> 10m时,浅滩按照河床面积的15%-25%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坝(6)的设置规律为:当河道坡降≤0.3%时,每隔400-500m设置一处溢流坝(6),当河道坡降>0.3%时,每隔150-200m设置一处溢流坝(6);溢流坝(6)高出河床10cm-15cm,溢流坝(6)为一字型或鱼鳞型或S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桩群(7)的设置规律为:河道每100米左右设置一个木桩群(7),木桩排长5-8m,木桩半径为10cm,左右岸交错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巢(8)的设置规律为:河道每100米设置一个鱼巢(8)系统,一个鱼巢(8)系统长度5-8m,在水陆交错带处左右岸交错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通道(9)的设置规律为:在河道过河天桥下或者河道人流量较小处设置横跨河道的圆木,生物通道(9)按照河道每500m设置一处。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