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可见光可变穿透深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摘要: |
可见光可变穿透深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依次设置的棱镜单元、传感器单元、忆阻单元以及待测生物分子细胞单元,传感器单元包括LRSPR效应传感单元及CPWR效应传感单元,忆阻单元用于实现可变介质介电常数,包括第一非导电介质层、金属材料层、设置在第一非导电介质层上表面的导电介质层以及加电压装置,加电压装置分别向导电介质层及金属材料层施加正负极电压,在加电压的情况下,使得金属材料层的金属电极发生电化学金属化,在第一非导电介质层中产生金属细丝以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在忆阻单元加载正负电压的条件下,传感器单元在LRSPR效应与CPWR效应之间进行动态转变,以实现灵活的穿透深度的变化。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生物体的测量。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四川;51 |
申请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发明人: |
蒋向东;郭瑞康;董湘;王继岷;李伟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3-1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6-14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206827.0 |
公开号: |
CN109883998A |
代理机构: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分类号: |
G01N21/552(2014.01);G;G01;G01N;G01N21 |
申请人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主权项: |
1.可见光可变穿透深度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棱镜单元(11)、传感器单元、忆阻单元(14)以及待测生物分子细胞单元(15),传感器单元包括LRSPR效应传感单元(12)及CPWR效应传感单元(13), 棱镜单元(11)用于产生ATR衰减倏逝波; LRSPR效应传感单元(12)用于实现LRSPR效应,依次包括辅助实现LRSPR效应的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金属材料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介质层(123),第二非导电介质与第一非导电介质构成对称结构; 金属材料层(122)以及设置在其上表面的第二非导电介质层(123)形成CPWR效应传感单元(13),当LRSPR效应共振条件被破环时,CPWR效应传感单元(13)实现CPWR效应; 忆阻单元(14)用于实现可变介质介电常数,包括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金属材料层(122)、设置在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上表面的导电介质层(141)以及加电压装置(142),加电压装置分别向导电介质层(141)及金属材料层(122)施加正负极电压,在加电压的情况下,使得金属材料层(122)的金属电极发生电化学金属化,在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中产生金属细丝以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 在忆阻单元加载正负电压的条件下,传感器单元在LRSPR效应与CPWR效应之间进行动态转变,以实现灵活的穿透深度的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为SiO2层,厚度范围为350~375nm,金属材料层为Ag层,厚度范围为35~42nm,第二非导电介质层为SiO2层,厚度范围为350~375nm;导电介质层的ITO折射率范围为1.45~1.60,厚度范围为40~60n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金属材料层与导电介质层形成相互垂直的CROSSBAR结构,所述CROSSBAR的线宽和间距的取值范围均为0.2~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棱镜单元(11)为半圆柱型玻璃透镜,在其长方形面上设置传感器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棱镜单元的材质为SF11或者BK7。 6.制备如1~5任意权利要求的可见光可变穿透深度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棱镜侧面溅射沉积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 在第一非导电介质层(121)表面溅射沉积金属材料层(122),对金属材料层(122)涂胶并图形化出槽体形成顶电极,并光激发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在金属材料层(122)表面溅射沉积第二非导电介质层(123), 在第二非导电介质层(123)表面溅射沉积导电介质层(141),对其涂胶并图形化出槽体形成底电极,并与金属材料层(122)构成CROSSBAR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射频磁控方式溅射沉积非导电介质层及导电介质层,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沉积金属材料层。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