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串联质谱仪
专利名称: 一种串联质谱仪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析化学领域,一种串联质谱仪,包括喷雾器、喷雾腔、玻璃毛细管、进样腔、气体分流器、分流腔、四极离子阱、前级真空腔、离子聚束器、后级真空腔、电荷探测器、离子门、激光器、控制器,所述喷雾腔、进样腔、分流腔、前级真空腔和后级真空腔均具有独立的抽气口,四极离子阱位于前级真空腔内并连接于分流腔,所述四极离子阱包括入口电极、出口电极和环电极,通过调节施加在入口电极、出口电极和环电极上的电压,能够分别进行离子从入口电极进入四极离子阱、离子囚禁于四极离子阱中和离子从所述出口电极离开四极离子阱的三种操作;喷雾器主要包括喷雾器外壳、电极I、电极II、毛细管I、毛细管II、喷射口和电极III。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 张向平;陈兴威;赵永建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08-1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1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21372751.6
公开号: CN208999355U
分类号: G01N27/62(2006.01);G;G01;G01N;G01N27
申请人地址: 321017 浙江省金华市婺州街1188号
主权项: 1.一种串联质谱仪,主要包括喷雾器(1)、喷雾腔(2)、玻璃毛细管(3)、进样腔(4)、气体分流器(5)、分流腔(6)、四极离子阱(7)、前级真空腔(8)、离子聚束器(9)、后级真空腔(10)、电荷探测器I(11)、离子门(12)、电荷探测器II(13)、激光器(14)、控制器II(15)、控制器I(16)、真空泵组、波形发生器和计算机,xyz为三维空间坐标系,所述喷雾器(1)、喷雾腔(2)、前级真空腔(8)和后级真空腔(10)沿z正方向依次连接,离子聚束器(9)位于前级真空腔(8)与后级真空腔(10)之间,电荷探测器I(11)、离子门(12)和电荷探测器II(13)依次位于后级真空腔(10)内,控制器II(15)和控制器I(16)均位于后级真空腔(10)外侧,电荷探测器I(11)和离子门(12)分别电缆连接于控制器I(16),电荷探测器II(13)和激光器(14)分别电缆连接于控制器II(15),激光器(14)位于后级真空腔(10)外端,后级真空腔(10)末端具有透光窗口,激光器(14)发射的红外光能够从所述透光窗口射入,并进入电荷探测器II(13), 其特征是:分流腔(6)位于前级真空腔(8)内且一端面与喷雾腔(2)连接,进样腔(4)位于分流腔(6)内且一端面与喷雾腔(2)连接,玻璃毛细管(3)穿过所述端面并连通进样腔(4)和喷雾腔(2),进样腔(4)的另一端面具有气体分流器(5),所述喷雾腔(2)、进样腔(4)、分流腔(6)、前级真空腔(8)和后级真空腔(10)均具有独立的抽气口,各所述抽气口均连接有真空泵组;四极离子阱(7)位于前级真空腔(8)内并穿过分流腔(6),使前级真空腔(8)和分流腔(6)通过四极离子阱(7)连通,所述四极离子阱(7)包括入口电极、出口电极和环电极,通过调节施加在所述入口电极、出口电极和环电极上的电压,能够分别进行离子从入口电极进入四极离子阱(7)、离子囚禁于四极离子阱(7)中和离子从出口电极离开四极离子阱(7)的三种操作,所述入口电极连接有波形发生器,所述波形发生器连接计算机,通过波形发生器,计算机能够将生成的波形所对应的电压施加至入口电极,将正离子和负离子在四极离子阱(7)中进行隔离;喷雾器(1)主要包括喷雾器外壳(1-1)、电极I(1-2)、电极II(1-3)、毛细管I(1-4)、毛细管II(1-5)、喷射口(1-6)和电极III(1-7),所述电极I(1-2)、电极II(1-3)、毛细管I(1-4)、毛细管II(1-5)、喷射口(1-6)和电极III(1-7)均位于喷雾器外壳(1-1)内,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均具有后端和前段,前段均具有出口端,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的后端分别与电极I(1-2)和电极II(1-3)连接,所述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均位于xz平面内,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关于喷雾器(1)z方向的轴线对称,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典型值为三至十度,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的出口端至喷射口(1-6)之间均具有距离,所述距离典型值为二至五毫米,喷射口(1-6)外侧连接有电极III(1-7),所述喷射口(1-6)为两个直径范围为0.1至0.2毫米的通孔,两个通孔中心均位于xz平面内,两个通孔关于喷雾器(1)z方向的轴线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质谱仪,其特征是: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的总长度均为二十毫米,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的末端至前段的长度均为十五毫米、内径均为4.5毫米,毛细管I(1-4)和毛细管II(1-5)的前段的长度均为五毫米,所述前段的内径均由4.5毫米线性减少至0.5毫米,出口端内径为0.5毫米。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