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及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
专利名称: 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及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及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其中,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结构、第一球体、第二球体、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所述第一球体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设有第一球洞,所述第一球体安插于所述第一球洞中,所述第二支座设有第二球洞,所述第二球体安插于所述第二球洞中。由于本发明采用过第一球体与第一支座的第一球洞配合以及第二球体与第二支座的第二球洞配合的方式,使得本发明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具有可转动性,从而避免支撑节点的局部应力集中,保证了对基坑内支护的安全可靠。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周书东;黄剑;麦镇东;张彤炜;刘永璞;张益;叶雄明;郑大叶;黄志明;徐伟峰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1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1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12037.3
公开号: CN109898519A
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艳美;金宏望
分类号: E02D17/04(2006.01);E;E02;E02D;E02D17
申请人地址: 523076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新基社区城市风景街
主权项: 1.一种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用于对基坑进行内支护,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结构、第一球体、第二球体、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所述第一球体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设有第一球洞,所述第一球体安插于所述第一球洞中,所述第二支座设有第二球洞,所述第二球体安插于所述第二球洞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球体沿所述支撑结构的中心轴方向可调节地安插于所述第二球洞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套设于所述第一球体上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半孔,所述第一盖板插设于所述第一球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半孔,所述第二盖板插设于所述第一球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半孔与所述第二半孔拼接并容置所述第一球体,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锁定件,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一锁定孔,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第二锁定孔,所述第一锁定件插入所述第一锁定孔及所述第二锁定孔,以将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支座之间还设有垫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球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体包括第一球部及从第一球部延伸形成的固定部,所述第一球部安插于所述第一球洞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包括第一座体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的上方,所述第一座体设有第一弧形口,所述第二座体设有第二弧形口,所述第一弧形口与所述第二弧形口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球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还包括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一座体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二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连通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二锁定件插入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以将所述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口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弧形口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插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球洞为可供所述第二球体调节误差的长孔洞,所述长孔洞的两端壁面呈球面形,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支撑结构螺纹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球体包括第二球部、从所述第二球部延伸形成的连接部及从所述连接部延伸形成的螺纹部,所述第二球部插接于所述第二球洞中,所述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螺纹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一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整角度的第一调节楔块,所述第一调节楔块与所述第一支座固定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动基坑内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整角度的第二调节楔块,所述第二调节楔块与所述第二支座固定连接。 18.一种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支撑结构、第一球体、第二球体、第一支座及第二支座,将所述第一球体预埋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将所述第二球体预埋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所述支撑结构、所述第一球体及所述第二球体三者形成部品构件,所述第一支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球体的第一球洞,所述第二支座包括第一座体及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设有第一弧形口,所述第二座体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弧形口配合的第二弧形口,将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座体分别固定于基坑的内壁上; (2)将所述部品构件吊至所述基坑内,并将所述第一球体插接于第一球洞内; (3)将所述第二球体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的所述第二弧形口上,将所述第一座体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上,使得所述第一弧形口与所述第二弧形口配合形成容置所述第二球体的第二球洞,将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第二座体紧固,将所述第一座体固定于所述基坑的内壁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在所述基坑的的内壁处分别预埋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支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座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在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第一座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将具有第一半孔的第一盖板插设于所述第一球体一侧,将具有第二半孔的第二盖板插设于所述第一球体的另一侧,使得所述第一半孔与所述第二半孔拼接并容置所述第一球体,并将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在将所述部品构件吊至所述基坑之前,将一垫块套设于所述第一球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通过所述垫块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将所述第一球体固定于第一连接板上,并将所述第一连接板预埋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将第二连接板预埋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将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螺纹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用调节把手插入所述第二球体的通孔,通过旋转所述调节把手,以将所述第二球体拧入所述第二连接板。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二球洞为可供所述第二球体调节误差的长孔洞,所述长孔洞的两端壁面呈球面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4),拧动所述第二球体并使所述第二球体顶紧于所述第二球洞,以实现支撑顶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用调节把手插入所述第二球体的通孔,通过旋转所述调节把手,以将所述第二球体拧紧。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在所述基坑开挖完成后,将所述第一座体从所述基坑上拆除下来,将所述部品构件进行回收,以便于对所述部品构件重复利用。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支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或钢混组合。 3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将第一支座固定于用于调整角度的第一调节楔块上,将所述第一调节楔块固定于所述基坑的内壁上。 3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坑内支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将所述第二座体固定于用于调整角度的第二调节楔块上,将所述第二调节楔块固定于所述基坑的内壁上。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