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混凝土排水明沟的生态化改造方法 |
摘要: |
一种混凝土排水明沟的生态化改造方法,在现有水泥明沟的沟渠的入水口设置初级沉淀池,再对沟渠因地制宜分段设置微型稳定塘,然后在沟渠的底部沿径流水流向依次左右交替设置生物炭植生筐,最后在沟渠的侧壁裸露处分段挂设植物纤维生物网膜以达到污染净化效果。本发明不改变原有水泥明沟的结构,投资小且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本发明运用的植物纤维网膜、秸秆生物碳植生筐均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作而成,实现了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并重复利用。此外,使用后的植物纤维生物网膜、秸秆生物碳植生筐和收割粉碎后的植物可以一起进行发酵处理,腐熟后成为品质优良的有机肥,直接就近施用于农田,培育土壤地力,无二次污染问题。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上海;31 |
申请人: |
上海夕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唐浩;李小东;唐维;袁永坤;许高鹏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4-1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6-2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11994.1 |
公开号: |
CN109914363A |
代理机构: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分类号: |
E02B13/00(2006.01);E;E02;E02B;E02B13 |
申请人地址: |
201799 上海市青浦区青安路1097号12幢3层G区308室 |
主权项: |
1.一种混凝土排水明沟的生态化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现有水泥明沟的沟渠的入水口设置初级沉淀池,再对沟渠因地制宜分段设置微型稳定塘,然后在沟渠的底部沿径流水流向依次左右交替设置生物炭植生筐,最后在沟渠的侧壁裸露处分段挂设植物纤维生物网膜以达到污染净化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初级沉淀池与沟渠入水口之间设有溢流堰,该溢流堰设有V字形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初级沉淀池为下沉式长方体结构,其长度为1.5~2米,其宽度为1.0~1.2米,其深度为0.8~1.0米,设置1~3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段设置是指:每隔20~50米设置一个微型稳定塘,该塘的长度为3.0~5.0米,宽度为1.5~3.0米,深度为0.8~1.2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微型稳定塘的底部设有若干直径为25~35厘米的种植孔以种植植物,且该种植孔也为限制孔以避免植物过渡生长造成排水问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或沉水植物,其中:水生植物为芦苇、水葱、菖蒲、千屈菜、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沉水植物为狐尾藻、苦草、伊乐藻、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左右交替设置是指:在水泥明沟的两侧沿径流水流方向间隔80~120厘米设置生物炭植生筐,两侧的生物炭植生筐错开设置使径流在水泥明沟中呈S字形流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炭植生筐为倒梯半圆形斜桶植物种植筐,其底部宽度小于水泥明沟的1/3,其斜边坡度与水泥明沟的侧板坡度一致,其筐体由竹片、秸秆或塑料编织而成; 所述的生物炭植生筐的内部填充秸秆生物碳颗粒以种植挺水植物,该秸秆生物碳颗粒由秸秆粉碎粒径至0.5~1.5厘米并压缩、碳化后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段挂设是指:在水泥明沟压顶的外侧用木桩固定植物纤维绳,通过绳子将生物网膜固定在水泥明沟的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植物纤维生物网膜是指:由麻绳、竹丝或秸秆等植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网状填料以利于微生物挂膜并释放有机酸抑制藻类爆发且促进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所述的植物纤维生物网膜的尺寸根据水泥明沟的空白段长度及有效水深调整,长度范围为0.5~5.0米,宽度范围为0.3~0.8米。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