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斜拉索压锚装置及压锚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斜拉索压锚装置及压锚方法。包括可沿水平方向行走的行走单元、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连接于行走单元的转体单元以及设置于转体单元上用于张拉锚固斜拉索的入锚单元。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的调节入锚位置、转角和方向,便于斜拉索以最合适的姿态入锚和压锚,整个调节过程和压锚方法简单高效,且通用性强,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湖北;42 |
申请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晏国泰;王蔚;李少芳;王国民;胡先朋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4-1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7-12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20082.0 |
公开号: |
CN110004835A |
代理机构: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俞鸿;梅辰 |
分类号: |
E01D21/00(2006.01);E;E01;E01D;E01D21 |
申请人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路11号 |
主权项: |
1.一种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沿水平方向行走的行走单元(1)、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连接于行走单元的转体单元(2)以及设置于转体单元(2)上用于张拉锚固斜拉索的入锚单元(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单元(2)包括转体支架(2.1);所述转体支架(2.1)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连接支撑在行走单元(1)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单元(1)上设置有第二滚轮(2.2);所述转体支架(2.1)支撑于第二滚轮(2.2)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支架(2.1)与行走单元(1)之间设置有限制转体支架(2.1)脱出的第二限位装置(2.3);所述第二限位装置(2.3)下端固定在行走单元(1)上,上端沿竖向延伸至转体支架(2.1)圆周侧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锚单元(3)包括基座(3.1);所述基座(3.1)为可绕水平轴线转动地铰接于转体支架(2.1)的框架结构,基座(3.1)与转体支架(2.1)之间设置有驱动基座(3.1)绕铰支点转动的第二油缸(3.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锚单元(3)还包括伸缩臂(3.3);所述基座(3.1)与伸缩臂(3.3)之间设置有驱动伸缩臂(3.3)沿其轴向移动的第三油缸(3.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臂(3.4)的槽体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轴向间隔布置的定位槽(3.5);所述基座(3.1)上安装有可伸入定位槽(3.5)对伸缩臂(3.3)进行固定的定位键(3.6)。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油缸(3.4)壳体铰接于基座(3.1)上,顶推端设置有可伸入定位槽(3.5)内的入锚键(3.7)。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水平方向铺设的行走轨道(4);所述行走单元(1)滑动连接于行走轨道(4)上。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单元(1)包括行走框架(1.1);所述行走框架(1.1)下端设置有限制行走框架(1.1)脱出行走轨道(4)的第一限位装置(1.2)。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任一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行走顶推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拉索压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顶推装置包括第一油缸(1.4);所述第一油缸(1.4)的壳体铰接于行走轨道(4)上,顶推端铰接于行走框架(1.1)上。 13.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锚装置的压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梁端的斜拉索移至入锚单元(3)并对其进行临时固定,通过行走单元(1)调整斜拉索至指定入锚位置,通过转体单元(2)调节斜拉索的水平转角,通过入锚单元(3)调节竖向倾角并带动斜拉索至预定位置,将已预先设置好的后续牵引系统与斜拉索锚头连接,完成压锚设备的压锚工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过行走单元(1)调整斜拉索至指定入锚位置的方法为:根据斜拉索梁端的入锚位置,铺设行走轨道(4),驱动行走单元(1)沿行走轨道(4)滑移即可调整斜拉索至指定入锚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过转体单元(2)调节斜拉索的水平转角、通过入锚单元(3)调节竖向倾角的方法为:驱动转体单元(2)绕竖直轴线转动,调整入锚单元(1)上的斜拉索的姿态,驱动入锚单元(3)绕水平轴线转动,调整斜拉索的竖向倾角,使入锚单元(3)上的待安装斜拉索与成型后的斜拉索的中心线相互重合。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