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
专利名称: 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包括从河道至河岸方向依次布置的溢流堤、湿塘湿地区域以及河岸陆地区域,位于河道和河岸陆地区域之间的地基表层为淤泥质黏土层;所述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位于河道两侧的部分滨水带设置为湿塘湿地区域,将位于河道蓝线范围之外的部分现有河道设置为湿塘,并且使湿塘的位置与原先规划的河道上口线相对应;以草袋装土的施工方式填筑形成溢流堤,并且使溢流堤的堤顶与设计水位控制线相对应,并且在溢流堤的堤顶和背向河道的堤坡上砌筑干砌石。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部分现有河道,适应表层为淤泥质黏土层的地基,丰富河道滨水带的生态环境,增大河道的调蓄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上海;31
申请人: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朝晖;史云鹏;桂青;唐琛晨;陈琴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4-24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7-26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333699.6
公开号: CN110055926A
代理机构: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卢杰
分类号: E02B1/00(2006.01);E;E02;E02B;E02B1
申请人地址: 200434 上海市虹口区逸仙路388号
主权项: 1.一种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包括从河道(1)至河岸方向依次布置的溢流堤(2)、湿塘湿地区域(3)以及河岸陆地区域(4),位于河道(1)和河岸陆地区域(4)之间的地基表层为淤泥质黏土层(8); 溢流堤(2),溢流堤(2)的堤顶高于河道(1)的最低水位(11)、且低于河道(1)的最高水位(13),溢流堤(2)朝向河道(1)的堤坡与河道(1)的河坡相衔接,溢流堤(2)内埋设有从湿塘湿地区域(3)的湿塘(31)通向至河道(1)的排水管(21),排水管(21)伸入至河道(1)的第一端设有逆止阀(5),逆止阀(5)不高于河道(1)的最低水位(11); 湿塘湿地区域(3),湿塘湿地区域(3)的湿塘(31)内设有集水井(314),集水井(314)的进水口不高于河道(1)的最低水位(11),所述排水管(21)伸入至湿塘(31)的第二端位于集水井(314)内; 河岸陆地区域(4),河岸陆地区域(4)不低于河道(1)的最高水位(13); 所述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位于河道(1)两侧的部分滨水带设置为湿塘湿地区域(3),将位于河道蓝线范围之外的部分现有河道设置为湿塘(31),并且使湿塘(31)的位置与原先规划的河道上口线相对应; 以草袋装土的施工方式填筑形成溢流堤(2),并且使溢流堤(2)的堤顶与设计水位控制线相对应,并且在溢流堤(2)的堤顶和背向河道(1)的堤坡上砌筑干砌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施工完所述溢流堤(2)和湿塘湿地区域(3)之后,借用河道开挖土来回填湿塘(31)的塘底、以形成预留泥沙淤积区(3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堤(2)的堤顶等高于河道(1)的设计水位(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塘湿地区域(3)的湿地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浅沼泽区的水深范围为0~0.3m,深沼泽区的水深范围为0.3~0.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1)的河坡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蔓延至河道(1)的河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塘湿地区域(3)和河岸陆地区域(4)共同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体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塘湿地区域(3)的湿塘(31)和/或湿地内种植有耐涝植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塘(31)包括通过配水石笼(313)相互连通的主塘(311)和前置塘(312),主塘(311)靠近溢流堤(2)的塘坡与溢流堤(2)背向河道(1)的堤坡相衔接,前置塘(312)靠近河岸陆地区域(4)的塘坡和河岸陆地区域(4)之间设有护坡,前置塘(312)与分布在河岸陆地区域(4)上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6)连通;所述集水井(314)设在主塘(3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河道调蓄防涝系统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止阀(5)包括阀体(51)和阀芯(52),阀体(51)内具有供阀芯(52)沉浮的阀芯腔(511),阀芯腔(511)的底部与排水管(21)连通,阀芯腔(511)的中部设有与河道(1)连通的出水口,阀芯腔(511)的顶部大于阀芯(52),阀芯(52)与阀芯腔(511)的底部封堵配合。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