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
专利名称: 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包括微型钢管桩钻头、注浆孔、工字型钢、出浆孔、承台、挡土板、排水沟和水泥浆,所述微型钢管桩钻头的一端设置有微型钢管桩,所述微型钢管桩靠近微型钢管桩钻头的一侧设置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远离微型钢管桩钻头的一侧设置有螺栓,所述注浆孔开设于水泥浆的内部,所述工字型钢设置于水泥浆靠近注浆孔的内部,其中;所述出浆孔开设于微型钢管桩的外侧表面,所述承台设置于微型钢管桩远离微型钢管桩钻头的一侧;采用螺旋桩机直接将微型钢管桩钻入土体,避免了对微型钢管桩的打孔作业,在用于填筑路堤和修筑路堑时,可以对微型钢管桩实行快速拼装并且自钻进入土体。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甘肃;62
申请人: 兰州理工大学
发明人: 叶帅华;杜江涛;赵壮福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4-24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7-26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331957.7
公开号: CN110055982A
代理机构: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陈娟
分类号: E02D17/20(2006.01);E;E02;E02D;E02D17
申请人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主权项: 1.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包括微型钢管桩钻头(1)、注浆孔(5)、工字型钢(6)、出浆孔(7)、承台(8)、挡土板(11)、排水沟(14)和水泥浆(15),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钻头(1)的一端设置有微型钢管桩(2),所述微型钢管桩(2)靠近微型钢管桩钻头(1)的一侧设置有法兰盘(3),所述法兰盘(3)远离微型钢管桩钻头(1)的一侧设置有螺栓(4),所述注浆孔(5)开设于水泥浆(15)的内部,所述工字型钢(6)设置于水泥浆(15)靠近注浆孔(5)的内部,其中; 所述出浆孔(7)开设于微型钢管桩(2)的外侧表面,所述承台(8)设置于微型钢管桩(2)远离微型钢管桩钻头(1)的一侧,所述承台(8)远离微型钢管桩(2)的一侧开设有凹槽(9),所述凹槽(9)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土肋柱(10),所述挡土板(11)设置在混凝土肋柱(10)远离凹槽(9)的一侧,所述挡土板(11)远离混凝土肋柱(10)的一侧设置有钢拉杆(12),所述钢拉杆(12)远离挡土板(11)的一侧设置有锚托框格(13),所述排水沟(14)设置于挡土板(11)远离承台(8)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2)的直径为0.15~0.3m,长度为3~6m,按0.5~1m的间距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孔(7)均匀分布于微型钢管桩(2)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8)设置有预留孔洞,所述承台(8)的预留孔洞与微型钢管桩(2)桩顶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把填方边坡的原始坡面挖成台阶状,在台阶上放置锚托框格(13),所述锚托框格(13)和混凝土肋柱(10)通过钢拉杆(12)相连接,然后在混凝土肋柱(10)背后放置挡土板(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路肩处留出排水沟(14)。 7.一种新型锚托框格微型钢管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微型钢管桩(2)的直径为0.15~0.3m,长度为3~6m,按0.5~1m的间距布置。用法兰盘(3)与螺栓(4)连接微型钢管桩钻头(1)与微型钢管桩(2),通过螺旋桩机作用完成微型钢管桩(2)向下钻入土体的施工,使得钻入的微型钢管桩(2)呈梅花状分布。 S2.在微型钢管桩(2)内放置工字型钢(6),使用高压注浆机通过注浆孔(5)向微型钢管桩(2)内注入水泥浆(15),使得水泥浆(15)从微型钢管桩(2)壁上的出浆孔(7)溢出,与周围土体结合,加强了对周围土体的稳固作用,增大了桩体的截面面积,也提高了微型钢管桩(2)的单桩承载力,使得桩体更加稳固地嵌固于土体内。 S3.将承台(8)吊装至施工现场,放置时将承台(8)的预留孔洞一一对应微型钢管桩(2)桩头,且使得承台(8)顶面与桩顶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用混凝土浇筑两者之间的空隙。 S4.将混凝土肋柱(10)插入承台(8)中的凹槽(9)中。 S5.把填方边坡的原始坡面挖成台阶状,在台阶上放置锚托框格(13),然后在混凝土肋柱(10)背后放置挡土板(11),用钢拉杆(12)连接混凝土肋柱(10)和锚托框格(13)。 S6.在上述(5)的空间内分层填筑级配良好的材料并且逐层压实。 S7.重复以上(5),(6)步骤,直至填筑到设计标高。在路肩处留出排水沟(14),以减小地表水向下渗入到不稳定的土体中,继而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