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及其开挖方法
专利名称: 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及其开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及其开挖方法;它包括拱坝和设置在拱坝的两个拱端的拱座;所述拱坝的拱坝中心线与两端拱座相交的形成的中心接触点;所述拱坝的上游侧与两端拱座相交形成的上游接触点,所述中心接触点与上游接触点的之间,拱坝和拱座形成接触面为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拱坝中心线的径向线相切;所述拱坝下游侧与拱座的接触面向下延长且该延长的端点与所述拱坝的下游侧的加厚起点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与拱坝中心线的径向线相交。本发明拱圈中心线上游的拱端采用圆弧型式,既有利于拱端的传力,又形成了半径向开挖,有利于减少坝体上游面岩体开挖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金良;杨顺群;王惠芹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1900-01-20T07:00:00+0805
发布日期: 1900-01-20T21:00:00+0805
申请号: CN202010013503.8
公开号: CN111042071A
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琳
分类号: E02B7/12;E02B8/00;E;E02;E02B;E02B7;E02B8;E02B7/12;E02B8/00
申请人地址: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主权项: 1.一种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它包括拱坝(1)和设置在拱坝(1)的两个拱端(2)的拱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坝的拱坝中心线(1.1)与两端拱座(2)相交形成中心接触点;所述拱坝的上游侧(1.2)与两端拱座(2)相交形成上游接触点,所述中心接触点与上游接触点的之间,拱坝(1)和拱座(2)形成的接触面为第一圆弧面(1.3);所述第一圆弧面(1.3)与拱坝中心线(1.1)的径向线相切;所述拱坝的下游侧(1.4)与拱座(2)的接触面向下延长且该延长的端点与所述拱坝的下游侧(1.4)的加厚起点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1.5);所述第二圆弧面(1.5)与拱坝中心线(1.1)的径向线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1.3)的半径R1为1-2倍的拱冠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1.3)的起点与终点连成的直线与所述拱坝中心线(1.1)的径向线之间的夹角α为5-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1.3)的起点与终点连成的直线与所述拱坝中心线(1.1)的径向线之间的夹角α为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面(1.5)的加厚起点距拱端(2)的垂直距离为0.5-1倍的拱冠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面(1.5)的半径R2为2-3倍的拱冠厚度。 7.一种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的开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拱座的地质条件选择拱坝(1)和拱端(2)的位置; 2)结合拱坝(1)的受力状态,选择拱端半径向开挖的位置及圆弧半径; 3)设置半径向开挖的夹角; 4)对拱坝的下游面采用圆弧加厚方法,改善拱坝下游面受力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的开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拱端半径向开挖的位置为拱坝中心线,第一圆弧面(1.2)的半径为1-2倍的拱冠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的开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半径向开挖的夹角为5-1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拱坝与基岩连接的半径向开挖拱端结构的开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第二圆弧面(1.5)的加厚起点距拱端的垂直距离为0.5-1倍的拱冠厚度,第二圆弧面(1.5)的半径为2-3倍的拱冠厚度。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