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研究
论文题名: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交通系统;城市空间结构;道路网络;交通结构;快速公交;交通战略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机动化迅猛发展、市场化加强、可持续观念得到普遍认识的社会背景下,根据城市交通规划的需要而提出的。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关系、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发展、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等方面对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论文首先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交通系统应该包括宏观区域层面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微观层面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而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以城市道路网络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城市客运交通为主的交通结构以及起联系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结构纽带作用的交通政策和策略。 城市是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并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论文第2章不仅从理论角度总结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还从不同发展时期的城市交通特征、城市交通方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等角度,总结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系统的互动与协调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形成不同时期的城市交通特征,而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则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经过分析,论文提出在城市化快速提高背景下,我国城市仍将以集中型模式发展为主,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都将保持一定增长,并可能出现更多的城市群或者都市圈;提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途径应继续“以中小城市为重点,有控制地发展大城市”,而大城市应采用“强中心+低成本+需求管理”的组合战略,促进各个组团具有相当规模并具有明确功能的团状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成。 道路网络系统是城市交通赖以生存的基础,论文第3章从网络形态、功能结构与网络规模等三方面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不仅分析评价了不同路网形式,而且探讨了道路功能等级划分以及道路设施与居民出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传递需求关系;还对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布局单一、总体规模偏低、建设标准不合理、系统功能紊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协同与差异”的路网规划建设思想,即必须保持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外界环境的、内部系统的等因素的协同,宏观上应体现城市之间的差异,而微观上应体现城市各分区之间的差异;并提出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应加强城市交通规划,不仅要注重道路网络空间尺度扩张及道路功能级配的协调,同时也要注重城市道路网络形态布局、道路建设与城市用地的协调,要对不同的城市区域实施具有区域差别性的道路交通建设等建议。 论文第4章从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交通结构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首先对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我国城市交通呈现机动化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交通结构向个体快速交通方式转变、交通需求增长等特征;而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则随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及机动化发展而发生着变化。然后,对城市交通结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表明其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人口规模与密度等因素有关;而各种交通方式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个体交通出行在按照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将作出不同的方式决策,这是城市交通结构模式社会效用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最后,基于对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分析及考虑我国国情,提出了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环境友好、社会公平”为基本目标的“综合与多样”城市交通结构模式思想,即综合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特征,总体上呈现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结构模式,并在交通方式多样性的基础上保持各交通方式之间、各交通方式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对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交通结构发展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大城市应发展具备区域差别性的、以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结构模式;中小城市应在加强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注重引导其他交通个体交通方式的发展。 论文第5章以轨道交通、公共电汽车交通和出租汽车为分析对象,首先对公共交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城市公交系统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社会经济、人口与土地利用等因素对公共电汽车与出租车的发展影响,即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社会经济越强越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人口密度越低越不利于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对出租车系统的需求则越高;最后,以“效率与公平”为理念建议我国城市公交发展应以“大力发展快速公交,适当发展出租车”为发展方向,并从管理体制、政策保障、公交层次定位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发展公共交通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 彭利人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任福田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04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