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及结构
专利名称: 一种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及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及结构,本发明的事故闸门采用潜孔结构,在事故闸门后部的胸墙上游侧下部设置与下游侧水封和顶水封位置对应的门楣,闸门高度仅需封住门楣段即可;有效降低了事故闸门的高度,在满足堆积体滑坡时封水要求的同时可大大降低事故闸门及其启闭设备的规模,有效节省投资;本发明可有效防止滑坡涌水产生气囊压力对闸门结构产生破坏;本发明有利于闸门动水闭门时补气,减轻了闸门运行时的振动,有效保障了闸门运行的安全;同时,本发明的通气孔上部的进出气口高于最高涌潮水位,可有效防止涌水从通气孔进入流道且气流从胸墙的侧向孔洞进出,不影响胸墙上部行人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整个事故闸门的安全性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兴恩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1900-01-20T14:00:00+0805
发布日期: 1900-01-20T19:00:00+0805
申请号: CN202010092556.3
公开号: CN111172952A
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刘楠
分类号: E02B7/20;E02B7/54;E02B8/04;E;E02;E02B;E02B7;E02B8;E02B7/20;E02B7/54;E02B8/04
申请人地址: 550081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兴黔路16号
主权项: 1.一种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事故闸门采用潜孔结构,同时在事故闸门后部的胸墙上游侧下部设置与下游侧水封和顶水封位置对应的门楣,闸门高度仅需封住门楣段即可;这样即可有效降低事故闸门的高度,从而降低事故闸门规模,并减小事故闸门启闭设备的容量和门机轨上扬程或排架高度,节省事故闸门及启闭设备的建造成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闸门底部通过U型底水封将上游侧水封和下游侧水封连接为一体;正常运行工况时,事故闸门依靠上游侧水封和U型底水封止水;当发生堆积体滑坡时,事故闸门依靠下游侧水封、下游顶水封和U型底水封止水,以防止涌水从事故闸门顶部进入下游流道影响工作闸门的检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闸门顶部采用前低后高的斜面封板封闭,以防止滑坡涌水产生气囊压力对事故闸门造成破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闸门的顶主梁腹板等间距设置一列隔板与斜面封板焊接成一体;并在顶主梁腹板上设有前后两排操作兼排气孔,以避免在事故闸门的封闭腔内形成负压,同时方便焊接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闸门后部的胸墙设有一排通气孔,通过通气孔对事故闸门动水闭门时进行补气,以减轻闸门运行时的振动;通气孔上部的进出气口高于最高涌潮水位且位于胸墙上游侧面,以防止涌水从通气孔进入流道,同时气流从胸墙上游侧的侧向孔洞进出,不影响胸墙上部行人的安全。 6.一种按权利要求1~5所述任一建造方法构成的防涌潮事故闸门的结构,包括门槽(10)和位于门槽(10)内的事故闸门(20)两部分;其特征在于:在事故闸门(20)背水面的门槽(10)上设有胸墙(11),胸墙(11)内设有一排通气孔(12);通气孔(12)上部的进出气口(13)高于最高涌水位,进出气口(13)设在胸墙(11)的上游侧面;胸墙(11)上游下部设有门楣(14);门楣(14)迎水面为圆弧(15)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槽(10)的下游侧设有顶水封止水座板(16)和下游侧水封止水座板(17);门槽(10)的上游侧设有上游侧水封座板(1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闸门(20)包括闸门框架(21);闸门框架(21)上游面焊接有面板(22);面板(22)左右边缘分别设有上游侧水封(23);面板(22)底部设有底水封(24);闸门框架(21)下游面左右边缘分别设有下游侧水封(25);两条下游侧水封(25)顶端经顶水封(26)连接;闸门框架(21)底面两端分别设有U型底水封(27),U型底水封(27)上游端与面板(22)底部的底水封(24)连接为一体,U型底水封(27)下游端与下游侧水封(25)底端连接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2)顶部与闸门框架(21)的顶主梁后翼缘(28)之间焊接有前低后高的斜面封板(29),斜面封板(29)两侧的焊缝打磨成圆角(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防涌潮事故闸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框架(21)的顶主梁腹板(31)与斜面封板(29)之间设有一组隔板(32),隔板(32)与隔板(32)之间的顶主梁腹板(31)上设有操作兼排气孔(33),操作兼排气孔(33)两侧设有加强环(34)。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