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
专利名称: 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包括:再生粗骨料用于碎石桩、工程渣土用于堆山体、再生细骨料用于水平排水层、大粒径废弃石料用于坡脚反压层、预筛分渣土和再生细骨料用作封顶覆盖层。本发明充分发挥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工程特性,在堆山造景工程不同部位加以利用,解决我国南方堆山造景工程存在的稳定安全和水土保持问题,包括:1)堆山体荷载大易造成软土地基失稳、差异沉降的问题,2)高含水率工程渣土排水固结慢易造成堆山体滑坡等问题;3)雨水入渗造成堆山填土软化及雨水冲刷植被层问题。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我国南方地区工程渣土堆山体堆得高、堆得稳,同时为五大类建筑垃圾提供出路。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浙江大学
发明人: 詹良通;徐辉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1900-01-20T07:00:00+0805
发布日期: 1900-01-20T00:00:00+0805
申请号: CN202010014593.2
公开号: CN111206598A
代理机构: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邢江峰
分类号: E02D17/18;E02D3/00;E02D3/08;E02D3/10;E03F3/04;B44C5/06;E;B;E02;E03;B44;E02D;E03F;B44C;E02D17;E02D3;E03F3;B44C5;E02D17/18;E02D3/00;E02D3/08;E02D3/10;E03F3/04;B44C5/06
申请人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主权项: 1.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堆山造景工程主体部分全部采用建筑垃圾进行建造:包括碎石桩(1)、水平加筋排水层(2)、堆山体(3)、封顶覆盖层(4)和坡脚反压层(5);所述碎石桩(1)的石料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水平加筋排水层(2)的填料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堆山体(3)的土料采用建筑工程开挖产生的渣土,封顶覆盖层(4)由持水层(8)和排水层(9)构成,其土料分别采用预筛分渣土和再生细骨料,坡脚反压层(5)采用工程建设产生的大粒径废弃石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再生粗骨料的骨架支撑作用和再生细骨料的良好排水性能,采用与山体荷载相适应的再生粗骨料碎石桩(1)桩长设计方法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堆山体底部设置再生细骨料水平加筋排水层(2)用于控制软土地基差异沉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堆山体荷载等效成为由n级台阶组合而成的荷载单元(7),并将地基表面相应地划分成n个区域,基于每个区域的堆山荷载和地质勘察资料进行桩体设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再生细骨料的良好排水性能和大粒径废弃石料的压重作用,采用工程渣土与再生细骨料互层填筑方法解决高含水率工程渣土排水困难问题,采用堆体水平加筋联合大粒径废弃石料坡脚反压的方法解决高含水率工程渣土堆填后易失稳滑坡问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大粒径石料是在工程渣土和再生细骨料堆填过程中人工挑选出的粒径大于10cm、不宜直接进行互层填筑的石料,进一步增大了建筑垃圾的消纳能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预筛分渣土和再生细骨料之间因持水能力不同而产生的毛细阻滞作用,采用毛细阻滞型土质封顶覆盖层(4)解决因雨水入渗而造成的堆山体填土软化问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封顶覆盖层(4)的结构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持水层(8)、排水层(9),持水层(8)预筛分渣土粒径小于排水层(9)再生细骨料,通过在两者界面处产生毛细阻滞效应使入渗的雨水储存在持水层(8)。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