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
专利名称: 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扑翼式飞行器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包括脊架和对称设置于其相对两侧的折叠翼组件,该折叠翼组件包括连接于脊架的翼脉组,设置于翼脉组上的翼膜组,设置于翼脉组上的用于驱动翼脉组以带动翼膜组进行折叠和复位的驱动组件,以及传动连接驱动组件和翼脉组的传动组件。该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通过在其脊架相对两侧设置可转动形成折叠的翼脉组,在翼脉组上设置翼膜组,并通过设置在翼脉组上的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驱动翼脉组来带动翼膜组折叠和复位,实现了折叠翼主动折叠控制的扑翼飞行,另外,该结构还可在其翼脉组和翼膜组展开时滑翔,如此,使得该主动折叠翼结构可切换滑翔与扑翼飞行两种飞行模式,兼顾了能耗与机动性。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冯伟;张艳辉;陈清朋;刘笑;张树潇;冯亚春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1900-01-20T16:00:00+0805
发布日期: 1900-01-20T14:00:00+0805
申请号: CN201911294168.7
公开号: CN111003174A
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政
分类号: B64C33/02;B;B64;B64C;B64C33;B64C33/02
申请人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主权项: 1.一种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脊架,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脊架的相对两侧的折叠翼组件,所述折叠翼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脊架的翼脉组,展开设置于所述翼脉组上的翼膜组,设置于所述翼脉组上的用于驱动所述翼脉组以带动所述翼膜组进行折叠和复位的驱动组件,以及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翼脉组的传动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膜组包括展开设置于所述翼脉组上的前翼膜和后翼膜,所述前翼膜与所述后翼膜一体连接并可相对转动形成折叠,且所述前翼膜位于所述后翼膜和所述脊架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脉组包括固定于所述脊架的侧边上的前端翼脉,平行设置于所述前端翼脉外侧的中轴翼脉,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端翼脉的顶端和所述中轴翼脉的顶端的第一横脉,以及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中轴翼脉的顶端的第二横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翼膜设置于所述前端翼脉、所述第一横脉及所述中轴翼脉围合的区域内,且所述前翼膜的相邻的三边缘分别连接所述前端翼脉、所述第一横脉及所述中轴翼脉; 所述后翼膜设置于所述中轴翼脉与所述第二横脉相夹的区域内,且所述后翼膜的相邻的两边缘分别连接中轴翼脉与所述第二横脉。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前端翼脉的顶端和所述第一横脉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横脉的另一端和所述中轴翼脉的顶端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转动连接所述中轴翼脉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横脉的一端的第三连接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脉组还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且另一端伸入所述中轴翼脉与所述第二横脉相夹的区域内的中部翼脉,所述中部翼脉与所述后翼膜的表面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均为铰链。 8.如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前端翼脉与所述第一横脉连接处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横脉转动的第一驱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中轴翼脉与所述第二横脉连接处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横脉复位的第二驱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横脉的外端的第一传动丝,以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二横脉的外端的第二传动丝,且所述第二传动丝和所述第一传动丝分别位于所述后翼膜的背面侧和正面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仿鸟主动折叠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轴翼脉顶端一侧的过渡定位件,所述第一传动丝活动穿设于所述过渡定位件中。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