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方法及结构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方法及结构,包括管线悬吊保护结构和管线外钢筋笼;所述管线悬吊保护结构包括管线横向两侧的格构柱,格构柱顶部设置横向的工字钢平台,工字钢平台上方设置纵向的钢桁架,钢桁架上方设置沿纵向平行排列的上工字钢,上工字钢横向两侧通过倒链悬吊位于管线下方的下工字钢,管线位于下工字钢上方。本发明局部替代排桩支护,通过钢桁架悬吊管线,潜水钻气举反循环成槽,钢筋笼分两段加工然后以公母形式对接,浇筑混凝土成墙,从而达到市内繁华路段无法迁改管线位置基坑能够正常封闭的目的。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立新;夏宏运;许昭;魏庆繁;高志宏;汪珂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23: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00: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1911338252.4 |
公开号: |
CN111058458A |
代理机构: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罡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18;E;E02;E02D;E02D17;E02D5;E02D17/04;E02D5/18 |
申请人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二号 |
主权项: |
1.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管线悬吊保护结构和管线外钢筋笼; 所述管线悬吊保护结构包括管线(4)横向两侧的格构柱(2),格构柱(2)顶部设置横向的工字钢平台(3),工字钢平台(3)上方设置纵向的钢桁架(1),钢桁架(1)上方设置沿纵向平行排列的上工字钢(6),上工字钢(6)横向两侧通过倒链上挂件(8)、倒链(7)、倒链下挂件(9)悬吊位于管线(4)下方的下工字钢(5),管线(4)位于下工字钢(5)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管线外钢筋笼包括管线(4)横向两侧的左侧钢筋笼(18)和右侧钢筋笼(19),向管线(4)中心合并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钢桁架(1)两端部固定于硬化地面(8)上,钢桁架(1)中间固定于工字钢平台(3)顶部,硬化地面(8)与工字钢平台(3)顶部处于同一标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钢桁架(1)两端部固定于硬化地面(8)上,钢桁架(1)中间固定于工字钢平台(3)顶部之后,工字钢(6)横向两侧各悬挂一个倒链上挂件(8),倒链从上挂件(8)的倒链孔内穿过,待从地面向下开挖土体至去掉管线(4)顶部及两侧的覆土后,在管线(4)底部通过挖一窄土槽穿过下工字钢(5),下工字钢(5)横向两侧此时安装倒链下挂件(9),而后倒链(7)从倒链下挂件(9)的倒链孔内穿过,封闭倒链并且利用倒链调平下工字钢(5)至相同标高,至此完成管线(4)的悬吊保护工作,待完成地连墙成墙后再继续向下开挖。 5.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先完成无法迁改的管线悬吊保护结构,最先施工格构柱(2),格构柱(2)顶部横向放置工字钢平台(3),工字钢平台(3)上部架设钢桁架(1),钢桁架(1)的上工字钢(6)和下工字钢(5)通过倒链上挂件(8)、倒链(7)、倒链下挂件(9)连接形成悬吊保护结构来悬吊要保护的管线(4); 步骤二:悬吊保护的管线(4)两侧用液压抓斗抓出2m长、0.8m宽的先行导槽(15);先行导槽(15)完成后,将潜水钻(16)就位,并将喷浆导管(14)插入先行导槽(15)中,让潜水钻(16)沿喷浆导管(14)向下钻管线下方液压抓斗无法抓到的土体,钻进过程中钻头切削泥块掉入槽底,利用气管(17)形成的气举反循环气柱,将渣土随泥浆通过喷浆导管(14)排到地面渣斗里; 步骤三:钢筋笼加工及吊装 以无法迁改的需要悬吊保护的管线的钢桁架(1)中心为界将钢筋笼的加工成两个部分,即左侧钢筋笼(18)和右侧钢筋笼(19),两部分采取公母对接形式;钢筋笼加工完成后,分别从钢桁架(1)两侧吊放左侧钢筋笼(18)和右侧钢筋笼(19),向悬吊保护的管线(4)中心移动,待两片笼子的上部均吊放到位,然后同时吊每片笼子靠悬吊保护的管线(4)侧吊点,上下来回提放,使两片笼子充分合为一体,形成整体钢筋笼(20); 步骤四:浇筑混凝土成墙 浇筑混凝土成地连墙(21),完成基坑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绞吸式地连墙局部替代排桩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中,当成槽完成一钻时,将潜水钻(16)提升,使钻头靠近钢桁架(1)下且高过未钻的土面;同时将喷导管提升至离槽底面 50~100 cm,向后移动槽架,准备下一钻施工,前后两钻位置重叠 1 /3 钻头直径,根据地层特点,每次水平进尺控制在 20 cm 内,从单元槽段的一头向悬吊架方向钻进,直到完成悬吊架一侧的成槽钻孔,而后施工另一侧,一侧最少完成 5~6 钻,直到完成整个槽段的成槽施工。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