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基坑施工超前支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包括端头弹出装置和套筒式注浆装置,端头弹出装置尾端连接套筒式注浆装置,端头弹出装置包括锥形管头、承压板、圆柱形外壳、上旋管和下旋管,锥形管头通过安装在其底端的承压板连接在圆柱形外壳上,承压板下面固接有上旋管,上旋管下端可旋转地连接下旋管。本发明还包括上述超前小导管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组装好超前小导管;将组装好的超前小导管固定在岩土体上;待超前支护完成后,旋转外钢管使端头弹出装置内的上卡壳和下卡壳发生错位,将小导管从岩土体钻孔中抽出。本发明有利于超前小导管的回收再利用。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发明人: |
凌涛;钟东;沈红良;佘文军;饶永强;张舟;鲁晓明;刘金松;张敏;彭学军;汤宇;曹振兴;杨文国;李享松;林映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00: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00: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1911357285.3 |
公开号: |
CN111058459A |
代理机构: |
长沙惟盛赟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姚亮梅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5/04;E;E02;E02D;E02D17;E02D15;E02D17/04;E02D15/04 |
申请人地址: |
410117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意一路646号 |
主权项: |
1.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包括端头弹出装置和套筒式注浆装置,所述端头弹出装置尾端连接所述套筒式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弹出装置包括锥形管头(1)、承压板(2)、圆柱形外壳(3)、上旋管(5)和下旋管(6),所述锥形管头(1)通过安装在其底端的承压板(2)连接在所述圆柱形外壳(3)上,所述承压板(2)下面固接有上旋管(5),所述上旋管(5)下端可旋转地连接下旋管(6),所述下旋管(6)下端连接所述套筒式注浆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旋管(5)的下端为自由端,并设有上卡壳(4),所述下旋管(6)的自由端带有下卡壳(8),所述上卡壳(4)与所述下卡壳(8)对接切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旋管(6)自由端设有延伸筒体(7)嵌套在所述下旋管(5)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旋管(6)内设有顶板(9),所述顶板(9)上固接弹簧(10),所述弹簧(10)上端抵接所述承压板(2),所述弹簧安置于上旋管(5)和下旋管(6)内。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式注浆装置包括外钢管(11)、内钢管(14)和旋拉构件,所述外钢管(11)端头连接所述端头弹出装置尾端,所述外钢管(11)尾端连接所述旋拉构件,所述外钢管(11)内套有内钢管(14),所述内钢管(14)外壁与所述外钢管(11)内壁贴合,所述套筒式注浆装置上分布有注浆孔(13),所述注浆孔(13)由所述外钢管(11)外壁延伸至所述内钢管(14)内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13)的布置方式为梅花状,外钢管(11)或内钢管(14)经转动后,二者的注浆孔(13)能对正安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11)内壁的上、下端口处刻有转动凹槽(12),所述内钢管(14)外壁的上、下端口处设有转动凸壳(18),所述转动凹槽(12)与所述转动凸壳(18)适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14)内壁上设有单向缓凝剂注入塞(1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缓凝剂注入塞(15)呈梅花状分布于所述内钢管(14)内壁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14)内壁上设有搅拌凸片(16)。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凸片(16)呈梅花状分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14)管壁形成的空腔内布置有纵向加强筋(17)。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14)下端端部设有缓凝剂注入口(19)。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11)外表面涂抹有减阻剂。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拉构件包括托板(20)和旋转紧出螺母(21),所述托板(20)套接在所述外钢管(11)外壁下端,所述旋转紧出螺母(21)套接在所述外钢管(11)外壁端尾螺纹上,所述旋转紧出螺母(21)紧贴所述托板(20)。 16.一种可回收的超前小导管的使用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锥形管头(1)的底端通过承压板(2)连接在圆柱形外壳(3)上,将上旋管(5)端头固定在承压板(2)下侧,将下旋管(6)自由端的延伸筒体(7)嵌入到上旋管(5)自由端内,使上卡壳(4)和下卡壳(8)紧密对接,将弹簧(10)内置于上旋管(5)和下旋管(6)内,并使弹簧(10)上端顶托在承压板(2)下方,下端卡在下旋管(6)内壁的顶板(9)上; 2)将外钢管(11)的上端固定在下旋管(6)的下端,将内钢管(14)外壁端口处的转动凸壳(18)嵌套在外钢管(11)内壁端口处的转动凹槽(12)内,将内钢管(14)内套于外钢管(11),使内钢管(14)外壁与外钢管(11)内壁紧密接触,在注浆结束前确保内钢管(14)的注浆孔(13)与外钢管(11)的注浆孔(13)对正; 3)将加强筋(17)纵向布置在内钢管(14)的管壁腔体中,将单向缓凝剂注入塞(15)和搅拌凸片(16)安装在内钢管(14)的内壁; 4)在外钢管(11)的外表面涂抹减阻剂,将组装好的可回收超前小导管打入钻孔内,将托板(20)套在外钢管(11)下端口处,将旋紧螺母安装在外钢管(11)尾端的螺纹丝扣上,通过螺母和托板(20)将超前小导管固定在岩土体上; 5)将泵送浆液装置连接在注浆装置上开始注浆,直至浆液从注浆管尾端处溢出,随即停止注浆; 6)在浆液初凝前,将缓凝剂注入管连接到内钢管(14)管壁端头注入口,使缓凝剂进入内钢管(14)管壁空腔中,并通过加压使缓凝阀进入到未凝结的浆体中,之后通过旋转内钢管(14)使缓凝剂和浆液在离心力和搅拌凸片(16)切割作用下搅拌混合均匀,延缓注浆管内浆液的凝结速度; 7)待超前支护完成后,旋转外钢管(11)使端头弹出装置内的上卡壳(4)和下卡壳(8)发生错位,在弹簧(10)作用下使小导管松动,紧接着旋转紧出螺母(21)将小导管从岩土体钻孔中抽出; 8)抽出小导管后,将小导管管内的浆体清理干净,从而实现超前小导管的回收再利用。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