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专利名称: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摘要: 本发明属于灌装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支撑板,以及安装于支撑板上方的工位转盘,支撑板上安装有用于连接工位转盘的支撑柱,支撑柱相对支撑板可进行转动,支撑柱内安装有贯穿支撑板与工位转盘,并且可升降的联动杆,工位转盘上形成有至少六个以上的软管杯座,支撑板下端连接有用于控制支撑柱转动的传动装置,以及为全部装置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支撑板上端依次安装有对应软管杯座的上料装置、注料装置与加热装置,所示联动柱上依次安装有对应软管杯座的对标装置、封尾装置与切尾装置,对标装置位于上料装置与注料装置之间。该灌装封尾机具备精度高、工作效率高以及可节约制作成本等优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温州中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全巍巍;陈修雷;陶德杰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1900-01-20T00:00:00+0805
发布日期: 1900-01-20T05:00:00+0805
申请号: CN201911391157.0
公开号: CN111099079A
分类号: B65B51/10;B;B65;B65B;B65B51;B65B51/10
申请人地址: 325011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蒲州街道文锦路50号厂房二层、三层
主权项: 1.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支撑板(1),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上方的工位转盘(2),所述支撑板(1)上安装有用于连接所述工位转盘(2)的支撑柱(11),支撑柱(11)相对所述支撑板(1)可进行转动,支撑柱(11)内安装有贯穿所述支撑板(1)与工位转盘(2),并且可升降的联动杆(111),所述工位转盘(2)上形成有至少六个以上的软管杯座(2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下端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支撑柱(11)转动的传动装置(3),以及为全部装置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12),驱动装置(12)与所述联动杆(111)相连接,所述支撑板(1)上端依次安装有对应所述软管杯座(21)的上料装置(4)、注料装置(6)与加热装置(7),所述联动杆(111)上依次安装有对应所述软管杯座(21)的对标装置(5)、封尾装置(8)与切尾装置(9),所述对标装置(5)位于所述上料装置(4)与注料装置(6)之间; 所述上料装置(4)将软管送入所述软管杯座(21)后,所述传动装置(3)控制所述支撑柱(11)转动,所述工位转盘(2)随之转动,当软管到达所述对标装置(5)所在工位时,所述对标装置(5)对软管进行对标处理;当软管到达所述注料装置(6)所在工位时,所述注料装置(6)将物料注入软管;当软管到达所述加热装置(7)所在工位时,所述加热装置(7)对软管尾部进行加热;当软管到达所述封尾装置(8)所在工位时,所述封尾装置(8)对软管进行封尾处理;当软管到达所述切尾装置(9)所在工位时,所述切尾装置(9)对软管进行切尾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3)包括与所述支撑柱(11)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下方的分度转盘(31),分度转盘(31)上连接有分度圆柱(311),所述分度转盘(31)下方安装有与所述驱动装置(12)相连接的转动轴(32),转动轴(32)的转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工位转盘(2)的转动方向,转动轴(32)上连接有可随所述转动轴(32)转动的旋转柱体(33),旋转柱体(33)上形成有供所述分度圆柱(311)进入的螺旋轨道(331),螺旋轨道(331)包括位于所述旋转柱体(33)两端的进入轨道(3311)和离开轨道(3313),以及位于所述旋转柱体(33)中部的垂直轨道(3312),垂直轨道(33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入轨道(3311)与离开轨道(33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4)包括储料箱(41),以及形成于所述储料箱(41)下端的送料轨道(42),送料轨道(42)末端连接有可朝向所述软管杯座(21)所在方向翻转的上料轨道(43),上料轨道(43)的下端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上料轨道(43)翻转的第一升降杆(431),第一升降杆(431)贯穿所述支撑板(1),并与所述驱动装置(12)相连接,所述上料轨道(43)的一侧还形成有位于所述软管杯座(21)上方的挡板(44),所述送料轨道(42)的上方安装有可升降的阻挡件(45),所述送料轨道(42)的下方还安装有用于固定所述上料装置(4)的固定杆(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标装置(5)包括位于所述软管杯座(21)上方的找标杆(51),找标杆(51)与所述联动杆(111)相连接,并安装有识别机构,所述支撑板(1)上端连接有可转动的转动杯座(52),转动杯座(52)位于所述软管杯座(21)下方,并与所述找标杆(51)位置对齐,转动杯座(52)下端还连接有穿过所述支撑板(1)下端的控制杆(521),控制杆(521)上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转动杯座(52)转动的第一控制器(5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装置(6)包括控制箱(61),控制箱(61)上形成有垂直于所述支撑板(1)的第一直线轨道(611),直线轨道(611)上连接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滑动模块(62),第一滑动模块(62)上连接有可随所述第一滑动模块(62)移动的第一连接模块(63),以及贯穿所述支撑板(1),并与所述驱动装置(12)相连接的第二升降杆(64),所述第一连接模块(63)上安装有用于将物料注入软管的注料杆(65),注料杆(65)的上方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注料杆(65)的第二控制器(651),注料杆上方还形成有进料口(66),进料口(66)通过软管与物料箱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7)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板(1)上的升降调节箱(71),升降调节箱(71)上依次连接有排气管(72),以及位于所述软管杯座(21)上方的加热管(73),加热管(73)的下端安装有与所述排气管(72)相连接的固定块(74),固定块(74)内形成有可供软管进入的加热口(741),加热口(741)内安装有直径小于所述加热口(741)的加热柱体(742),加热柱体(742)连接于所述加热管(73)下端,所述加热管(73)上还安装有用于连接水箱的水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111)上连接有连接台(1111),以及位于所述联动杆(111)顶端的第一升降块(1112),第一升降块(1112)可随所述联动杆(111)上下移动,所述封尾装置(8)包括固定基座(81),固定基座(81)上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台(1111)的连接臂(811),固定基座(81)上连接有升降轴(82),升降轴(82)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固定基座(81)上方的联动件(821),联动件(821)上安装有用于连接所述联动件(821)的联动夹板(83),联动夹板(83)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112)相连接,所述固定基座(81)上还连接有将所述联动件(821)两侧夹住的第一摆臂(84),第一摆臂(84)可相对所述固定基座(81)摆动,第一摆臂(84)上安装有可与所述联动件(821)配合的联动轴承(841),所述固定基座(81)下方安装有第二直线导轨(85),第二直线导轨(85)上连接有可移动的第二滑动模块(86),第二滑动模块(86)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摆臂(84)相连接的第二连接模块(87),第二连接模块(87)上连接有可互相并拢的夹紧模块(88),所述第一摆臂(84)上还连接有复位弹簧(89),复位弹簧(89)使得所述第一摆臂(84)具有向外张开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111)上还连接有位于所述连接台(1111)与第一升降块(1112)之间的第二升降块(1113),所述切尾装置(9)包括与所述连接台(1111)相连接的固定架(91),固定架(91)上连接有第三连接模块(92),第三连接模块(92)上固定有不可移动的第一切割刀(93),所述固定架(91)下端还连接有第三直线导轨(94),第三直线导轨(94)上安装有可移动的第三滑动模块(95),第三滑动模块(95)上连接有可带动所述第三滑动模块(95)移动的第四连接模块(96),第四连接模块(96)上连接有第二切割刀(97),以及可相对所述固定架(91)摆动的第二摆臂(98),第二摆臂(98)与所述第二升降块(1113)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模块(92)上还连接有入口与所述第一切割刀(93)位置对齐的废料通道(99)。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111)上还连接有位于所述上料装置(4)与对标装置(5)之间,并与所述软管杯座(21)位置相对应的定位装置(13),定位装置(13)包括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112)相连接的升降板(131),升降板(131)上安装有用于固定软管的定位杆(132),定位杆(132)位于所述软管杯座(21)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台(1111)下端安装有连接于所述联动杆(111)上的连接盘(1114),所述支撑板(1)上还安装有位于所述上料装置(4)与切尾装置(9)之间的下料装置(10),下料装置(10)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板(1)上的第一摆动机构(101),与所述连接盘(1114)相连接的第二摆动机构(102),以及与所述软管杯座(21)位置相对应的顶出机构(103),顶出机构(103)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板(1)上的固定套(1031),固定套(1031)内安装有贯穿所述支撑板(1),并与所述驱动装置(12)相连接的顶出杆(1032)。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