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及测试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及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及测试方法,属于矿山巷道锚杆支护技术试验技术领域。装置包括发射装置、发射头、导杆、底座、壳体、高压气瓶、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其中,壳体为中空圆柱体,壳体一端设置有底座,底座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底座上设置有导杆,导杆上设置有发射头,发射头上方设置有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外接有高压气瓶,发射装置和压力传感器均连接至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连接有数据处理装置。本发明安装方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通过高压气瓶和发射装置对锚杆施加动载,且荷载稳定可靠,大小可调,实现现场条件下锚杆及围岩在受到动载荷作用下的抗冲性能的测试。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山东;37
申请人: 山东科技大学
发明人: 宁建国;孙国庆;王俊;史新帅;闫汝瑜;杜明浩;张智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1-12-0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2-03-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111479344.1
公开号: CN114112741A
代理机构: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龙群
分类号: G01N3/307;G01N3/02;G;G01;G01N;G01N3;G01N3/307;G01N3/02
申请人地址: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主权项: 1.一种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装置、发射头、导杆、底座、壳体、高压气瓶、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壳体为中空圆柱体,壳体一端设置有底座,底座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底座上设置有导杆,导杆上设置有发射头,发射头上方设置有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外接有高压气瓶,发射装置和压力传感器均连接至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连接有数据处理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射装置包括环筒、第一发射器和第二发射器,环筒内对称设置有第一发射器和第二发射器,第一发射器和第二发射器结构相同,环筒上设置有进气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发射器内设置有隔层,隔层将第一发射器分为上下两部分容腔,第一发射器内设置有调压活塞,调压活塞的活塞杆贯穿隔层,调压活塞的圆盘置于隔层上方容腔内,圆盘上方容腔为第一气腔,第一气腔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气腔顶部设置有第一出气口,圆盘下方容腔为第二气腔,第二气腔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二气腔内径小于第一气腔,隔层下方容腔为第三气腔,第三气腔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气口,第三气腔底部设置有发射腔,发射腔内径与调压活塞的活塞杆直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射装置与高压气瓶之间设置有压阀组,压阀组包括压力表和阀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置有激光测速仪,激光测速仪连接有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激光测速仪获取发射头释放初速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射头为圆筒状,发射头直径与壳体内径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杆顶部设置有联接头,导杆通过联接头连接锚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联接头为圆筒状,联接头内设置有螺纹,导杆上设置有螺纹,联接头通过内螺纹连接导杆和锚杆,导杆底部通过螺纹连接有底座。 9.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步骤如下: (1)将要进行测试的锚杆的螺母卸除,并露出锚杆悬端,利用联接头将锚杆悬端与导杆的上端连接,将发射装置安装于联接头上方的锚杆上,发射头套装于导杆上,发射头与发射装置通过锚固剂相连,然后安装壳体和底座,发射装置外接高压气瓶; (2)打开高压气瓶,输入气压值,高压气瓶内的气体进入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启动,发射腔瞬间放出气体,推动下方的发射头运行,发射头获得初速度,撞击底座; (3)若输入气压值所给初速度过大,则受到发射头撞击的底座带动锚杆向下运动,调小输入气压值,重复步骤(2),直到得出锚杆抗冲临界气压值;相反,若输入气压值过小,则锚杆位置不变,增大输入气压值,重复步骤(2),直至锚杆被拉动,得到锚杆的抗冲临界气压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锚固体抗动载冲击性能原位测量装置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发射装置的启动过程如下: a、第一进气口打开,高压气体进入第一气腔,推动调压活塞运动至最下端,然后关闭第一进气口; b、第二进气口打开,高压气体进入第二气腔,第一气腔与第二气腔气压相同,第二气腔内径小于第一气腔,故气流推动调压活塞上移,气体不在进入第二气腔时,关闭第二进气口; c、第三进气口打开,高压气体进入第三气腔,气体不在进入第三气腔时,关闭第三进气口; d、打开第一出气口,第一气腔内气压突降,调压活塞迅速运动至第一气腔顶端,调压活塞的活塞杆移出发射腔,高压气体瞬间释放,推动发射头下行,撞击底座; e、打开第二出气口,释放第二气腔内的气体,发射结束。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