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及其测试装置
专利名称: 一种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及其测试装置
摘要: 本申请涉及涂层热冲击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及其测试装置,所述测试方法包括:将被测涂层样品批量安装在样品环上,对各样品表面涂层进行热冲击测试,记录各样品表面涂层剥落达到约定面积比值时的冷热循环次数;通过上述测试方法,能够实现在同种条件下,同时对批量的涂层样品进行热冲击测试,测试效率高,测试结果可靠;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装置,包括背面喷头环、样品环、正面喷头环、燃气总管和冷气总管;通过上述测试装置,能够实现在一台装置上进行批量涂层样品的同步测试,装置中的环状设计结构紧凑,既节省了设备制造成本,又降低了测试的运行成本,值得推广应用。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矿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鑫;原慷;彭浩然;章德铭;刘建明;胡晓蕾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1-12-17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2-03-1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111552252.1
公开号: CN114199673A
代理机构: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爱民
分类号: G01N3/02;G01N3/60;G;G01;G01N;G01N3;G01N3/02;G01N3/60
申请人地址: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外文兴街1号;
主权项: 1.一种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被测涂层样品批量安装在可旋转且转速可调的样品环(3)上; S2、利用位于样品环(3)圆周外侧的正面喷头环(4)中的各正面喷头(41)喷出的正面燃气和正面冷气对各样品表面涂层进行热冲击测试; S3、记录各样品表面涂层剥落达到约定面积比值时的冷热循环次数,即可获得同等考核条件下各涂层样品抗火焰热冲击循环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转速范围为20秒/转~10分钟/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正面燃气流量范围为5~30L/min,正面冷气压力范围为0.1~2.5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进行热冲击测试的同时,利用位于样品环(3)内侧的背面喷头环(2)对样品环(3)进行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各独立的正面喷头(41)通过燃气支管(51)和冷气支管(61)既与燃气源连通,又与压缩空气源连通,且燃气支管(51)和冷气支管(61)上均安装有阀门(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一次冷热循环指样品环(3)旋转一周,且一个冷热循环周期中,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的比值为1:(N-1)~(N-1):1,N为正面喷头(41)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约定面积比值范围为5~3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方法所采用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顶面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有样品环(3)、正面喷头环(4); 所述样品环(3)与支撑板(1)转动连接,样品环(3)的外周面沿其周向依次开设有多个样品孔(31); 所述正面喷头环(4)与支撑板(1)固定连接,正面喷头环(4)的内周面沿其周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正面喷头(41); 每个所述正面喷头(41)远离样品环(3)的一端连通有三通管(42),所述三通管(42)上连通有燃气支管(51)和冷气支管(61);所述支撑板(1)上安装有燃气总管(5)和冷气总管(6);燃气支管(51)与燃气总管(5)相连通;冷气支管(61)与冷气总管(6)相连通; 所述燃气总管(5)上连通有燃气进气管(52);所述冷气总管(6)上连通有冷气进气管一(62);燃气支管(51)和冷气支管(61)上均安装有阀门(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顶面固定连接有背面喷头环(2),背面喷头环(2)位于样品环(3)内,背面喷头环(2)的外周面沿其周向依次设置有多个背面喷头(21);所述支撑板(1)的底面贯穿连接有冷气进气管二(9),所述冷气进气管二(9)与背面喷头环(2)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通量火焰热冲击涂层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顶面连接有两个支撑架(7),所述燃气总管(5)和冷气总管(6)分别通过支撑架(7)安装于支撑板(1)。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