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应急路面的制作工艺
专利名称: 一种应急路面的制作工艺
摘要: 一种应急路面的制作工艺,应急路面由第一胶布层、支撑杆、第二胶布层、增强胶布层、疏水防湿滑层或防滑耐磨层构成,制作工艺是工序1:支撑杆间隔平行横向布置在第一胶布层上,第二胶布层贴敷覆盖支撑杆;工序2:第一胶布层与第二胶布层进行热合,使支撑杆整体紧密包裹在第一胶布层和第二胶布层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工序3:增强胶布层贴敷在第二胶布层上或等宽贴敷在第二胶布层的两侧;工序4:疏水防湿滑层或防滑耐磨层通过气相沉积/热合贴敷在增强胶布层上或增强胶布层及第二胶布层上;工序5:对完成上述工序的路面材料进行后续处理得到所需用途和规格尺寸的应急路面;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应急路面在雨雪环境或陡坡地形道路车辆通行困难的问题。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阳新材料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安康;唐斌;陈晓伟;李小楠;沈宇;王丽娜;刘海凤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1-12-21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2-03-2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111576108.1
公开号: CN114232409A
代理机构: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曹洪进
分类号: E01C9/08;E;E01;E01C;E01C9;E01C9/08
申请人地址: 100026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8号光华大厦;
主权项: 1.一种应急路面的制作工艺,所述应急路面为柔性可卷放的临时行车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路面由第一胶布层、加强支撑杆或加强支撑杆和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第二胶布层、增强胶布层、表面疏水防湿滑层或表面防滑耐磨层构成,所述应急路面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工序: 工序1:所述加强支撑杆或加强支撑杆和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沿所述第一胶布层长度方向间隔平行横向布置在所述第一胶布层上,所述第二胶布层贴敷覆盖所述加强支撑杆或加强支撑杆和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 工序2:将所述第一胶布层与所述第二胶布层进行热合,使所述加强支撑杆整体或加强支撑杆和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整体紧密包裹在所述第一胶布层和所述第二胶布层形成的封闭空间内; 工序3:将所述增强胶布层贴敷在所述第二胶布层上或等宽贴敷在所述第二胶布层长度方向的两侧; 工序4:将所述表面疏水防湿滑层或表面防滑耐磨层通过气相沉积/涂覆/热合贴敷在所述增强胶布层上或所述增强胶布层及所述第二胶布层上; 工序5:对完成上述工序的路面材料进行后续处理得到所需用途和规格尺寸的所述应急路面; 所述后续处理为将所述路面材料的纵向端头处裁剪、热合加工,根据需要制成路面相互连接的阳端或阴端,以便各所述应急路面间连接与组合,所述路面材料两侧按50-150cm间隔安装锚固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疏水防湿滑层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沉积层或/和经氟硅整理去表面自由能的高密度机织织物,所述沉积层或/和所述机织织物与胶膜经机织成为一体,再通过所述胶膜与所述增强胶布层或所述增强胶布层及第二胶布层的热合而形成的表面层;所述表面防滑耐磨层为选用高耐磨防滑性能的异氰酸酯与端胺基化合物聚合的树脂通过气象沉积工艺形成的表面沉积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防湿滑层的制作工艺为在所述增强胶布层或所述增强胶布层及第二胶布层上做表面粗化处理,并涂刷/涂覆热塑性材料形成过度胶层即胶膜,静置25-35秒,使用气相沉积工艺设备在热塑性材料上沉积含氟丙烯酸酯疏水层后静置固化,然后将涂刷/涂覆氟硅剂的高密度织物与所述胶膜机织为一体,经编密度大于5/10cm,再以热风加热上述复合层的所述胶膜一侧和待贴敷的含所述沉积层的热塑性材料一侧,热风温度480℃-520℃,再用软辊碾压冷却完成贴合;所述胶膜为将所述热塑性材料挤出敷于(涂刷/涂覆)所述增强胶布层或所述增强胶布层及第二胶布层上或单独挤出有一定厚度的膜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合为将所述热塑性材料层的相互接触面通过高温重熔使所述接触面相互融合再经冷却使之固化成为一体;所述机织织物为经、纬纱线在织机上按设定规律相互交织构成一定组织、幅度和密度的织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敷为热塑性材料通过热合与相同材料的其他部件或其他部件的局部相同材料固化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紧密包裹在所述封闭空间内为所述加强支撑杆或加强支撑杆和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胶布层和第二胶布层整体紧密接触,但并不粘连。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布层和第二胶布层的材料相同,由高强织物两面涂覆热塑性材料形成所述胶膜制成,所述高强织物为涤纶、芳纶纤维织物,所述热塑性材料为聚氨酯、聚氯乙烯、聚酰胺;所述增强胶布层与所述第一胶布层和第二胶布层的材料相同,但所述增强胶布层选用强度更高的牌号/纤维材料且所述涂覆热塑性材料的厚度是所述第一胶布层和第二胶布层的2-5倍。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为高强高模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杆、芳纶纤维杆、玻璃纤维杆,或铝合金杆;所述加强支撑杆的径向横截面外形为椭圆形、圆形,所述椭圆形短径2-10cm、长径5-20cm,所述圆形直径2-10cm;所述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的径向横截面外形为圆弧型角形或梯形或棱形其外形尺寸为8-30cm×6-20cm;所述支撑杆长度1-8米,所述间隔距离5-50cm,2根所述角形或梯形或棱形支撑杆之间设置3-12根所述加强支撑杆;所述应急路面宽度1-8米、长度1-100米,所述贴敷在所述第二胶布层的两侧为每侧等宽,贴敷宽度0.4-3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途为满足雨雪环境或陡坡/承载力不足道路/路面的车辆通行应急使用需要,所述规格尺寸为宽1-8米、长1-100米,并且所述应急路面可单块使用或多块可纵向横向自由连接组合使用;所述路面材料两侧按80-120cm间隔安装锚固装置。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