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载荷引入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
专利名称: 载荷引入系统以及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荷引入系统(1),该载荷引入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该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具有上蒙皮部段(11)和下蒙皮部段(12);附接单元;以及载荷引入单元(30),该载荷引入单元构造成将附接单元(20)联接至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载荷引入单元(30)包括纵向连接元件(31),其中,该纵向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31a)定位在上蒙皮部段(11)处。纵向连接元件(31)延伸穿过下蒙皮部段(12),使得该纵向连接元件的第二端部(31b)定位在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外部。第一端部(31a)锚固至上蒙皮部段(11),并且第二端部(31b)锚固至附接单元(20),使得纵向连接元件(31)迫使附接单元(20)抵靠下蒙皮部段(12)。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人: 空中客车德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塞亚克·奥利弗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3-05-23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3-11-2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310583913.X
公开号: CN117104501A
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新燕
分类号: B64C9/16;B64C9/02;B64C3/28;B64C3/50;B;B64;B64C;B64C9;B64C3;B64C9/16;B64C9/02;B64C3/28;B64C3/50
申请人地址: 德国汉堡
主权项: 1.一种载荷引入系统(1),包括: 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具有上蒙皮部段(11)和下蒙皮部段(12); 附接单元(20),所述附接单元(20)用于将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联接至基础系统(2); 载荷引入单元(30),所述载荷引入单元(30)构造成将所述附接单元(20)联接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并将载荷从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传递至所述附接单元(20); 其中,所述载荷引入单元(30)包括具有第一端部(31a)和第二端部(31b)的纵向连接元件(31); 其中,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定位在所述上蒙皮部段(11)处,并且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延伸穿过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使得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定位在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外部;并且 其中,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锚固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上蒙皮部段(11),并且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锚固至所述附接单元(20),使得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迫使所述附接单元(20)抵靠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由此将所述附接单元(20)联接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为襟翼。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为一体形成的结构件。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包括多个翼梁元件(13),所述多个翼梁元件(13)在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内、在所述第一蒙皮部段(11)与所述第二蒙皮部段(12)之间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翼梁元件(13)与所述上蒙皮部段(11)和所述下蒙皮部段(12)一体地形成,由此提供一体形成的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由碳纤维增强材料制成。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沿着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主要延伸方向(32)延伸; 其中,所述上蒙皮部段(11)具有空气动力学表面(34); 其中,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主要延伸方向(32)相对于所述上蒙皮部段(11)的空气动力学表面(34)大致垂直地布置。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纵向延伸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所述附接单元(20),并且通过将所述附接单元(20)拉动到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上而迫使所述附接单元(20)抵靠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还包括: 套筒元件(35),所述套筒元件(35)延伸穿过所述下蒙皮部段(12)并且至少部分地封围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具有邻近于所述上蒙皮部段(11)定位的第一端部(35a)和邻近于所述下蒙皮部段(12)定位的第二端部(35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一端部(35a)与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扩大的头部部分(36)轴向地接触,所述扩大的头部部分(36)定位在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处;或者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一端部(35a)与垫圈(37)轴向地接触,所述垫圈(37)轴向地定位在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一端部(35a)与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扩大的头部部分(36)之间,所述扩大的头部部分(36)定位在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一端部(35a)与所述上蒙皮部段(11)轴向地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当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迫使所述附接单元(20)抵靠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1)时,所述套筒元件(35)轴向地承受压缩力(38c)并且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轴向地承受张力(38a)。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与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径向地分开预定间隙(40);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附接元件(20)与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径向地分开预定间隙(41)。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包括位于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处的扩大的头部部分(36);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一端部(35a)与下述各者中的至少一者轴向地分开预定间隙(42):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所述扩大的头部部分(36)的接触区域、定位在所述套筒元件(35)与所述扩大的头部部分(36)之间的垫圈、或者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上蒙皮部段(11);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套筒元件(35)的第二端部(35b)与下述各者中的至少一者轴向地分开预定间隙(43):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的接触区域或所述附接单元(20)。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其中,所述载荷引入单元(30)包括多个纵向连接元件(31),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中的每个纵向连接元件均具有第一端部(31a)和第二端部(31b); 其中,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均定位在所述上蒙皮部段(11)处,并且所述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均延伸穿过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使得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均定位在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外部; 其中,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均锚固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上蒙皮部段(11),并且所述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均锚固至所述附接单元(20),使得所述每个纵向连接元件(31)均迫使所述附接单元(20)抵靠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由此将所述附接单元(20)联接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 15.一种飞行器(100),所述飞行器(100)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6.一种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造具有上蒙皮部段(11)和下蒙皮部段(12)的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S1); 制造附接单元(20)(S2); 通过组装载荷引入单元(30)而将所述附接单元(20)联接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S3); 其中,组装所述载荷引入单元(30)包括: 设置具有第一端部(31a)和第二端部(31b)的纵向连接元件(31)(S4); 将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插入穿过所述上蒙皮部段(11)并穿过所述下蒙皮部段(12),使得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延伸穿过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并且使得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定位在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外部(S5); 将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a)锚固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上蒙皮部段(11)(S6);以及 将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b)锚固至所述附接单元(20),使得所述纵向连接元件(31)迫使所述附接单元(20)抵靠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的下蒙皮部段(12),由此将所述附接单元(20)联接至所述空气动力学结构部件(10)(S7)。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