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多模式地面公交的适应性与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
关键词: | 地面公交;适应性;运载能力;网络构建 |
摘要: |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许多大中城市面临交通拥堵、道路堵塞、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确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基本目标。我国许多特大型城市都在不断完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同时大中型城市也尝试发展大容量的快速公交系统,纷纷上马地铁、轻轨、BRT,希望通过增加大容量快速公交设施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优势和分担率。但是,这些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建设并没有如预想中的给公共交通带来很大的改善。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规划主体不同,快速公交的发展规划没有和常规公交的规划相互结合,多种公交方式之间存在过多的竞争而非合作,无法发挥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功能。因此,本文依托国家863项目“多模式多层次地面公交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和“晋中市城区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两个项目,从实际数据出发,深入研究多模式地面公交特性、适应性和网络构建方式,建立适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网络构建方法和承载力、耦合度评价方法,为多模式地面公交的应用奠定基础。 首先,从既有的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地面公交模式的基本特性,并给出不同公交基本功能定位,统计不同城市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城市形态下地面公交的适应性,给出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下的选择建议,为下文进行公交网络构建和承载力、耦合度评价奠定基础。 其次,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经验和上述基本特性等研究,从公交客流在城市道路网络上的分配结果出发,以不同公交模式的运载能力不同为分界,提出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的“逐层布设、分段布设”的基本方法,并提出有轨电车与BRT相互替代,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再次,从城市道路网络承载力出发,建立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承载力计算模型,对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的承载力、负荷度进行计算评价;同时对公交网络与客流的耦合度进行分析,从向量的角度建立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公交网络进行微观评价。 最后,以晋中市城区道路交通数据为基础进行实例应用,主要包括多模式公交网络构建、承载力核算和耦合度计算,表明上述网络构建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多模式地面公交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作者: | 林浩 |
专业: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导师: | 王炜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南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6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