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轨道交通与短距离支撑方式接驳特性及资源配置优化
论文题名: 轨道交通与短距离支撑方式接驳特性及资源配置优化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小汽车通勤者;接驳设施;资源配置
摘要: 随着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不断深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接驳轨道交通组合出行行为的研究已成为日渐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轨道交通方式的吸引辐射强度会随着接驳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的辐射圈层内,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水平已被广泛认知为是影响该范围内居民轨道交通选择意向的重要参量,在特定接驳距离范围内的居民轨道交通接驳段出行行为特征以及该范围内小汽车通勤者对于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服务感知评价将有大程度上决定轨道交通出行吸引力。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38003,51378120)和国家973计划课题(2012CB725400)资助,紧密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建设实际,以轨道交通站点附近1-3km的通勤个体出行行为为主体,通过合理的调查设计与调查组织,对目标调查点的轨道交通通勤者与小汽车通勤者的通勤行为进行了有效捕捉,分别建立轨道交通通勤者接驳行为特征数据库与小汽车通勤者接驳设施服务水平感知数据库。在已获取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现状轨道交通通勤者,分别对近居住端1-3km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近工作端1-3km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的轨道交通通勤者的轨道交通接驳出行特征进行了相应对比分析;探究现状轨道交通短距离接驳出行段的感知满意度对于全过程出行满意度的作用效用,以及分方式接驳设施服务水平感知满意度对于轨道交通接驳段出行满意度的作用机理。同时,对于居住端或工作端在1-3km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内的小汽车通勤者,建立Rasch模型进行基于小汽车通勤者感知不便性的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问题诊断,探究针对现有接驳设施资源配置问题改善后收获的潜在小汽车通勤者的方式转移。最后,从政策应用角度,提出一种新型的社区巴士接驳轨道交通出行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小汽车通勤居民轨道交通意向选择调查,建立Ordinal Logistic模型探究高效、灵活运营的社区巴士接驳服务对于小汽车通勤者转移向轨道交通选择的概率,为未来合理地配置符合案例城市实际的轨道交通短距离接驳设施提供政策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居住端近轨道交通站点1-3km的轨道交通通勤者与工作端近轨道交通站点1-3km的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出行特征与时间、距离感知存在差异,轨道通勤者对于长距离的居住端接驳有较强的适应性,相反,对于工作端的轨道接出段接驳距离与接出时耗更为敏感。同时,模型结果表明,轨道交通接驳段出行满意度对于轨道出行全过程满意度的积极影响效用,且相较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及接驳换乘时间比属性,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水平的感知满意度是影响轨道交通通勤者接驳段出行满意度的主导因素。通过建立Rasch模型,基于小汽车通勤者感知的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问题诊断结果表明,现状轨道交通1-3km各接驳设施服务水平的感知不便性,对于小汽车通勤者的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带来约束,而基于DIF分析结果表明,各类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不同的改善措施及改善程度会对存在个体属性差异的小汽车通勤者带来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吸引度提升的差异。在引入社区巴士接驳轨道交通的新型资源配置的出行方式选择中,Ordinal Logisitic模型结果表明,个体交通出行态度属性是小汽车通勤者出行方式转移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而现状出行特征(小汽车及轨道交通出行频率)会对小汽车通勤者的出行转移意向有延续的影响作用。小汽车通勤者对于社区巴士的优势服务指标感知敏感,而对于可能存在的拥挤、车速慢、收费的服务指标感知并不显著的影响其方式转移的倾向。
  相较于以往单一的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水平研究,本文提出了特定范围内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水平分别对于现状轨道交通通勤者和小汽车通勤者的感知评价差异研究。研究结果为改善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服务水平、优化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资源配置、提升轨道交通整体吸引力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作者: 尤雨婷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王炜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南大学
学位年度: 2016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