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疲劳对驾驶适宜性的影响及识别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疲劳对驾驶适宜性的影响及识别方法研究
关键词: 驾驶人;疲劳检测;驾驶适宜性;识别方法;检测指标
摘要: 大量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驾驶人疲劳驾驶已成为诱发道路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驾驶人疲劳程度对驾驶机能有一定影响。为应对疲劳驾驶,只有采用更先进、更准确的检测技术,尽早发现驾驶人疲劳驾驶,并及时制止驾驶,才能避免产生危险后果。本论文在选取一定试验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被试驾驶人进行疲劳程度问卷调查及驾驶适宜性检测试验,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疲劳程度对驾驶适宜性检测结果的影响规律,探索基于驾驶适宜性检测的驾驶人疲劳状态识别方法,对于预防驾驶人疲劳驾驶,提高营运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阐述了国内外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了驾驶人疲劳检测的意义。综述国内外在疲劳驾驶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现有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驾驶适宜性检测的驾驶人疲劳程度判别方法。
  根据驾驶人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将驾驶疲劳划分为感知疲劳、判断疲劳和操作疲劳三个阶段,并分析了驾驶人疲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介绍了驾驶适宜性指标体系,阐述了基于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判别驾驶人疲劳状态的可行性。
  选取一定容量的试验样本,对样本的疲劳程度表征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对不同疲劳程度的驾驶人进行驾驶适宜性检测试验,收集各项检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筛选。
  研究了疲劳程度对驾驶人驾驶适宜性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疲劳程度与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了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在不同疲劳程度下的变化规律,实现了不同疲劳程度下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阈值的划分。
  建立了驾驶人疲劳程度判别模型。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提取出与驾驶人疲劳状态显著相关的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驾驶人疲劳程度判别模型。选取32名驾驶人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判别准确率为84.375%,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现了基于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来识别驾驶人疲劳程度的目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营运车辆驾驶人行车前疲劳状态的识别。
作者: 晏朝
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导师: 王生昌;易振国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长安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