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城市设计
摘要: 21世纪初,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枢纽在大城市中心区陆续形成。地铁枢纽在建成环境中的“植入”改变了人的流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既有的基于车行交通的步行系统在效率、秩序和活力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下的适应性问题。而对于这种特殊阶段、特殊区域的问题,无论是TOD理论还是步行理论都没有给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地回答。本文以公交与步行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适应性思想为切入视角,以站域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中国大陆城市和亚洲高密度城市的实证研究,尝试提出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国大陆城市地铁枢纽发展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站域空间环境均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对上海徐家汇、南京新街口、大连西安路三个代表性枢纽的站域步行系统结构、空间环境比较分析,以及对大连西安路枢纽站域客流动线的跟踪调查,本文指出站域步行系统面临的问题可归结为人行与车行、外部与内部、交通与生活、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适应关系。同时,在亚洲高密度城市研究中,本文以大阪梅田、香港中环和新加坡政府大厦三个枢纽为例,分析了站城一体、广域互联、活力导向三种典型的步行系统模式,通过横向比较揭示了其适应性发展中的结构、功能、场所和过程逻辑。
  基于对站域步行系统适应关系与发展逻辑的判断,本文引入适应性思想,建立了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体系,对站域步行系统的多重本质和基本适应要素做出了理论阐释,提出结构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和品质适应性三个维度并探讨了其层级关系和相应原则,即:在结构维度上应遵循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原则;在功能维度上应遵循时间与空间的普适性、动态与静态的协同性原则;在品质维度上应遵循多维感知与可参与性、身份特征与可意象化原则。
  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问题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方法来解决,以适应性原则为指导,与效率、秩序和活力问题相对应,本文在多维城市设计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层级链接策略、关联整合策略、节点活化策略及其具体操作模式。为保障城市设计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最后从基本原则、内容层系、制度建设和组织运作等层面探讨了站域步行系统城市设计导控机制的建立途径,从而形成完整的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方法体系。
作者: 吴亮
专业: 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导师: 陆伟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18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