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论文题名: 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间隙接受理论;冲突分析;交通仿真;无信号控制路段
摘要: 步行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重要基本出行方式之一。由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中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现象十分普遍,机动车避让行人的比例较低,严重影响过街行人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行人过街行为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行人过街基本数据的分析,得到相关的量化结论从而提高行人交通安全性。通过交通调查,对路段行人过街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基本数据获取完成后,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行人过街行为,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影响行人过街行为的相关因素,建立动态间隙接受模型准确描述行人完整的过街决策过程。通过建立行人过街冲突分析模型探究相关因素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并且建立行人过街仿真模型,模拟行人过街的真实场景,并与实际交通现象和数据进行对比而验证仿真效果。针对行人过街行为及过街安全的研究,可以让人们对路段人行横道行人过街从“定性”的认识转化为“定量”的分析,可以为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间隙接受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人过街行为研究,但是间隙的计算方法存在缺点。事实上,行人在过街时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动态间隙(特别是在无信号控制多车道路段人行横道)。本文定义了基于车道的间隙(lane-based gap,LGAP),选取了武汉市五处路段人行横道作为调查地点。调查视频记录了行人的过街行为以及当时的交通状态。统计分析显示:选择滚动间隙过街的行人所占比例最大。此外,本文建立了逻辑回归模型用来分析相关因素(性别、年龄、等待时间、机动车流量等)对行人过街策略选择的影响。但是此模型由于无法考虑行人决策过程导致预测精度欠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行人动态间隙接受模型,此模型可以完整地描述行人的决策过程,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对行人在路段人行横道的过街安全进行量化分析,本文采用人-车冲突数评价行人过街安全。使用基于车道的后侵占时间(lane-based post-encroachment time,LPET)统计分析了人-车冲突数量及空间分布。此外,建立了人车冲突分析模型,用于分析相关因素(机动车流量、机动车车速、过街行为、行人过街安全岛等)对人-车冲突的量化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对行人过街行为和行人过街安全有了量化的分析和认知之后,以行人过街行为规律为基础,开展基于Agent的路段行人过街行为建模及仿真,对行人过街真实场景进行模拟,通过与实际交通现象和数据的对比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行人过街行为及安全是道路交通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关于行人过街及安全的相关统计结论对道路限速,行人过街信号灯、安全岛设置等实际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建立的模型与仿真实验对人行横道的服务水平评价以及对新建或已建成的路段人行横道安全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 周斌
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导师: 张存保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