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截桩托换技术研究
论文题名: 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截桩托换技术研究
关键词: 托换桩;既有隧道;地铁车站;数值模型;施工风险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速度、低污染、低能耗、不占地面空间、乘坐方便、安全舒适等特点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运营和在建线路总长度达1.48×104km,其中地下线路占比高达68.1%。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下穿既有建(构)筑物已经成为困扰行业的常见难题,且多集中在地铁隧道下穿桥梁桩基这一领域,地铁车站下穿既有隧道的案例相对较少。鉴于此,论文以某地区实际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模拟项目建设全过程,研究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截桩托换技术的风险点,揭示了桩长、桩径、托换结构和截桩顺序等多种因素对截桩托换工程的影响,优化施工方案。最终,通过严格的施工控制,实现截桩托换技术在地铁下穿既有隧道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截桩托换技术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对工程应用中预判风险、加快进度、节省成本具有参考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认识如下:
  (1)首先,以荷载传递路径为切入点,剖析截桩托换机理,并通过有限元计算验证截桩托换技术在工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旧桩截断是风险最大的环节,且第二次托换时宜分批截断旧桩。
  (2)其次,针对施工机械和临近基坑影响的问题,开展荷载分级加载和不对称开挖等多组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截桩托换技术能有效应对机械设备造成的竖向荷载,但对于临近基坑不对称开挖产生的水平荷载反应敏感。
  (3)加之,考虑托换顺序、材质、桩长、桩径等因素对截桩托换技术带来的影响,开展了单一变量和多组参照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旧桩截除应遵循“多次进行、交叉分散”的原则,并且随着细分次数的增加,新旧托换立柱间的轴力差更小,沉降量变化以类似对数函数曲线减小。其次,相较于混凝土立柱,钢柱托换可大幅缩短建设工期,轴力明显更为均衡,沉降量较混凝土托换形式增加约1倍,且在规范限值以内。最后,考虑控制沉降量,改变桩长比改变桩径更加有效。
  (4)最后,基于现场实践,总结技术核心施工要点,将实际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条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基本相同,因此有限元分析可以作为定性预判施工风险的重要措施。
作者: 李季儒
专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导师: 凌贤长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21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