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建设-运营分离模式下大中城市地铁运营效益影响因素研究 |
关键词: | 大中城市地铁;运营效益;建设-分离模式 |
摘要: | 近年来,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地铁运营过程中发车间隔过长的现象广泛存在。上述问题的瓶颈便在于中国内地的地铁与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建设—运营”分离模式。在中国内地,地铁由政府建设完成后将会被移交给地铁运营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地铁运营公司一般属于国资企业,需自行承担盈亏成本,导致其在地铁运营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运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从而忽视了地铁的公共属性和由此产生的间接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由于地铁运营成本包括人工、能耗、维修和其他运营成本四大类,因而地铁运营企业通过调整“地铁发车间隔”实现四类成本与直接与间接效益的平衡成为一个直接且有效的做法。 为了探究能够平衡成本、直接与间接效益的地铁公司最优发车间隔,本文以“建设—运营分离模式下大中城市地铁”为研究对象,以“运营效益”为研究重点,以大连地铁为“研究案例”开展深入分析。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深度访谈,发现由于大连地铁运营公司没有建设成本压力,一般会通过维持更长的地铁发车间隔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造成社会、经济效益的减少,使地铁的巨大固定投资成为浪费。 接着,为破解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发放320份调查问卷收集出行者的行为偏好数据,利用multi-logit模型计算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成本、行驶时间、等待时间、进入时间、拥挤程度对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测算发车间隔调整为2至8分钟时,地铁的运营成本以及产生的直接、间接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示,发车间隔每增加1分钟,出行者使用地铁的概率就会下降4.8%,大致上意味着地铁的日客流量会下降4.8%。同时,随着发车间隔的缩短,地铁运营成本的上升速度远高于票价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把地铁运营的间接效益同样纳入模型框架后,才能体现出地铁发车间隔减少对城市的正面影响。然而,由于地铁运营公司无法直接从间接经济效益中得益,因此便迫使政府采取补贴(或奖励)的形式,对地铁运营公司的日常运营进行激励。 最后,利用320份问卷数据,本文基于潜变量模型将出行者按出行偏好的不同划分为3个潜类别,探究出行者的个人特征及生活习惯是否与其出行偏好存在联系,以及出行者对地铁发车间隔变化的敏感性是否不同。统计结果显示,出行者中年轻人和女性更有可能因为地铁发车间隔的缩短而提高他们乘坐地铁出行的概率。因此,建议针对这一群体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如学生票等),以进一步提高出行者使用地铁出行的比例。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本文建议地铁运营公司应当在充分考虑地铁开行为社会带来的综合效益,开展日常运营决策。同时,地铁运营公司有针对性为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激励政策,提升运营收入。政府在论证地铁建设、运营方案时,应关注带来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在环境改善、涵养人才生态链等方面的功能。 总之,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地铁发车间隔下地铁公司运营成本效益和出行者选择行为的探究,可以为地铁公司日常科学运行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
作者: | 张伟 |
专业: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导师: | 刘建浩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贵州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