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盾构施工盾尾空隙二次注浆控制地表沉降研究
论文题名: 盾构施工盾尾空隙二次注浆控制地表沉降研究
关键词: 盾构施工;地表沉降;二次注浆;盾尾空隙
摘要: 在现代的地铁施工中,盾构施工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施工过程中,地铁建设的施工往往会造成地表变形,影响现有的既有建筑物、市政系统管道等地下设施的正常使用。根据地表沉降的观测曲线可得,沉降过程总共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先期沉降、开挖面前部下沉、通过时下沉、盾尾造成的下沉、后续下沉。其中第四阶段造成的沉降影响显得十分突出。一般情况下,施工中会采用同步壁后注浆的方式来减小盾尾空隙的存在而引起的地表沉降。实际情况表明,盾尾空隙很难完整的被浆液所充填,因而会导致隧道周边的土体向盾尾空隙方向发生移动,从而造成地层损失,引起地表沉降.因此,为填充盾构施工盾尾空隙所进行的注浆过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对于控制地表沉降的规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许多研究方法针对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规律做了分析,主要有基础的理论计算方法、数值模拟分析法、物理模型试验法三种,然而很多国内外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地表沉降的规律研究上。对于填充盾尾空隙的注浆工艺的研究也侧重于同步注浆。本文总结了前人对于盾构施工中注浆技术的研究,由于现代盾构施工中同步注浆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对于地表沉降的控制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注浆不合理导致地面沉降的情况发生,因此二次注浆的应用被提出,并在不少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现有阶段的二次注浆主要是作为一种后期的补救措施,相关研究侧重点在于二次浆液的工艺分析,对于其作用的机理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对于壁后二次注浆技术控制地表沉降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注浆技术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的机理,并展开了注浆效果的定性物理模型试验,得出了二次注浆施工的必要性和侧重点。因此,重点从二次注浆材料和二次注浆位置对于二次注浆技术展开了研究。最后,本文综合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FLAC/FLAC/FLAC3D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二次注浆技术的模拟,结合某地铁工程实例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依据此数值模型,得出了不同二次注浆材料、注浆位置、注浆间距对于控制地表沉降的不同效果。本文通过对于盾构施工中注浆技术的研究,提出二次注浆的合理性,并采用了数值模拟进行分析,为实际施工中的注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 安妮
专业: 海洋建筑物与环境
导师: 孙红月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浙江大学
学位年度: 2013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