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骑式架空电车乘客输送系统
专利名称: 骑式架空电车乘客输送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式架空电车乘客输送系统,由墩柱(1)、横梁(2)、纵梁(11)、电车、车站站台(20)组成。电车继承了传统电车没有污染的优点;电车不占车道,能大大舒缓街道的拥堵;电车沿空中纵梁带运行,通过路口时不受红灯限制,下面街道上即使堵车,其不受影响,能彻底解决大城市的出行难;电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其他车辆、各式柱子、路肩、行人发生磨蹭或碰撞,非常安全;电车在大街小巷都能通行,车站可密集设置,远比地铁方便;造价远低于地铁,具有大的市场前景。
专利类型: 发明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李新亚
发明人: 李新亚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6-12-1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611174470.5
公开号: CN106515749A
分类号: B61B13/06(2006.01)I
申请人地址: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博爱七路113号百合家园1栋1407室
主权项: 一种骑式架空电车乘客输送系统,包含电车、供电装置、车站的站台(20);其特征在于:所述骑式架空电车乘客输送系统还含墩柱(1)、横梁(2)、由多块纵梁(11)首尾相接成的纵梁带;墩柱(1)为竖立承重柱;在有隔离带(3a)的街道,多个墩柱(1)沿所述隔离带(3a)纵向分布,这多个墩柱(1)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隔离带(3a)的地面固紧连接;向周围辐射的街道三条以上的路口叫做宽大路口,在宽大路口,墩柱(1)的下端与没有车道(3b)的地面固紧连接;在始发站或终点站,多个墩柱(1)沿弧线分布,这多个墩柱(1)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地面固紧连接,这多个墩柱(1)之一的水平上表面的径向中部有切向浅槽;在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3b)的街道,多对墩柱(1)沿该街道分布,每对墩柱(1)的两个墩柱(1)的下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街道两侧之一的地面固紧连接;横梁(2)为长方体形板块,其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长度大于竖直厚度,所述横梁(2)的上表面上沿纵向有两条浅槽,这两条浅槽分别接近所述横梁(2)的两端之一;在宽大路口或有隔离带(3a)的街道,墩柱(1)的水平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横梁(2)中部的水平下表面固紧连接,所述横梁(2)的横向两端的端面分别从所述墩柱(1)两侧之一向外伸出,且分别位于邻近所述墩柱(1)的汽车(17)反向运行的两车道(3b)之一的上方,所述车道(3b)上可安全开行汽车(17);在始发站或终点站的墩柱(1)上没有安装横梁(2);在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3b)的街道,横梁(2)两端的下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一对墩柱(1)的两个墩柱(1)之一的上表面固紧连接,所述车道(3b)上可安全开行汽车(17);纵梁(11)为长条形钢筋水泥块,其中部的横断面为矩形且竖直高度大于横向宽度,其横向宽度有两种规格;第一种规格为横向宽度大的纵梁(11),其一端的中部顺该纵梁(11)向外伸出,其另一端的中部向内凹进,所述伸出部分或所述凹进部分呈纵向短的长方体形状,所述伸出部分与所述凹进部分纵向长度相等、横向宽度相等,所述伸出部分的横向两侧之一为横向宽度为a的长方体形缺口,所述凹进部分的横向两侧之一为横向宽度为a的长方体形板块,所述a大于零且全文a取值相同;所述纵梁(11)两侧之一的上转角处固紧连接角钢(4a),所述角钢(4a)上板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大于2a,该上板的形状、面积分别与其接触的所述纵梁(11)上表面的形状、面积对应,该上板的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露出的上表面齐平,所述角钢(4a)侧板的外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露出的外侧面齐平;所述纵梁(11)中从前至后分布多根横向加固杆(16),所述加固杆(16)的两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两角钢(4a)之一侧板的内表面固紧连接;第二种规格为横向宽度小的纵梁(11),其横向宽度小于横向宽度大的纵梁(11)横向宽度的三分之二,其两端之一横向宽度为b的半边纵梁(11)顺该纵梁(11)向外伸出,两端伸出部分为纵向长度相等的短的长方体形状且分居异侧,所述b大于零且全文b取值相同;所述纵梁(11)上倒扣有槽钢(4b),所述槽钢(4b)两侧板内表面之间的横向距离为2b,其底板的形状、面积分别与所述纵梁(11)上表面的形状、面积对应,其底板的下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的上表面紧密接触且固紧连接,其两侧板之一的外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露出的外侧面齐平;所述纵梁(11)中从前至后分布多根横向加固杆(16),所述加固杆(16)的两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槽钢(4a)两侧板之一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在宽大路口或有隔离带(3a)的街道或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3b)的街道,有两条分别由多块纵梁(11)依次首尾相接成的纵梁带,这两条纵梁带的延伸方向与相应位置车道(3b)的走向相同,这两条纵梁带分别搁置在相应位置横梁(2)上的两浅槽之一的槽底面上,前后两纵梁(11)的接口留有间隙,且该接口位于相应位置浅槽的纵向中部;在始发站或终点站,有一条由多块纵梁(11)依次首尾相接成的纵梁带,该纵梁带的形状与相应位置的弧形对应,该纵梁带搁置在相应位置墩柱(1)的浅槽中,前后两纵梁(11)的接口留有间隙,且该接口位于相应位置浅槽的切向中部;始发站或终点站的纵梁带的两端分别就近与有隔离带(3a)的街道或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3b)的街道上的两条纵梁带之一的端部相接,但接口留有间隙,且该接口位于相应位置横梁(2)的浅槽中;电车由车厢(10)、轮架(13)、连接柱(19)组成;车厢(10)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宽度,其由一块水平顶板、一块竖直内侧板(10a)、一块竖直外侧板(10b)、一块前板、一块竖直后板、两块水平底板(10c)围成,这两块底板(10c)在所述车厢(10)的横向中部彼此分离,所述前板从下向上逐渐向后圆滑倾斜使所述车厢(10)成流线形;所述车厢(10)的内部有一块楼板(12)和两块吊板(18);水平楼板(12)为长方体形板,其位于车厢(10)内的竖直中部,其横向一端的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内侧板(10a)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其横向另一端的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外侧板(10b)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其前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前板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其后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后板的内表面固紧连接;所述楼板(12)的横向中央一前一后各有一个内径为d的竖直楼板轴孔(12b),所述d大于零且全文d取值相同;所述楼板(12)的下表面上,这两个楼板轴孔(12b)之一的周围有一个圆环形楼板槽(12a),所述楼板槽(12a)的内圆周表面的轴线与其环绕的楼板轴孔(12b)的轴线重合,所述楼板槽(12a)的内径为D 1 、外径为D 2 ,所述D 1 或D 2 大于零且全文D 1 取值相同、D 2 取值相同;两块竖直吊板(18)位于车厢(10)内楼板(12)的下方且与所述车厢(10)内侧板(10a)平行,其对称分居所述楼板(12)上两楼板轴孔(12b)的横向两侧且两内侧向面之间距离大于D 2 ;这两块吊板(18)之一,其竖直高度等于所述楼板(12)下方的所述车厢(10)内侧板(10a)的竖直高度,其上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楼板(1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其前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前板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其后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后板的内表面固紧连接,其接近下端的外侧向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底板(10c)的内端面固紧连接;所述楼板(12)和这两块吊板(18)围成一个空腔,与该空腔位置纵向对应的所述前板或所述后板上有缺口,从而该空腔的前、后、下三向敞开;所述车厢(10)内有一个大的空间和两个相同的小的空间;大的空间由顶板、内侧板(10a)、外侧板(10b)、前板、后板、楼板(12)围成;一个小的空间由楼板(12)、内侧板(10a)、吊板(18)、前板、后板、底板(10c)围成,该小的空间的内侧板(10a)上有车门(10d);另一个小的空间由楼板(12)、外侧板(10b)、吊板(18)、前板、后板、底板(10c)围成;两底板(10c)之一正上方的所述楼板(12)上有楼板口,从而所述大的空间与这两个小的空间之一相通,所述楼板口与正下方的底板(10c)之间有楼梯;两个轮架(13)之一由圆盘(14)、轮轴板(15)、动力轮轴(5)、动力轮(6)、导向轮轴(8)、导向轮(9)组成;轮架(13)上的水平圆盘(14)的外径大于D 2 ,但小于车厢(10)内两吊板(18)内向侧面之间的横向距离;圆盘(14)上有竖直的圆盘轴孔(14b),所述圆盘轴孔(14b)的内径等于d,其轴线与所述圆盘(14)的轴线重合;所述圆盘(14)的上表面上邻近边缘处有圆环形圆盘槽(14a),所述圆盘槽(14a)内圆周表面的轴线与所述圆盘(14)的轴线重合,所述圆盘槽(14a)的内径为D 1 、外径为D 2 ;轮架(13)上的两块竖直轮轴板(15)之一为长方体形板,其纵向长度小于所述轮架(13)上圆盘(14)的外径,其竖直高度与该圆盘(14)轴向厚度之和等于或大于车厢(10)内吊板(18)的竖直高度;这两块轮轴板(15)对称分居所述圆盘(14)轴线的横向两侧,其上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圆盘(14)的下表面固紧连接,且不会从所述圆盘(14)的边缘露出;这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下部有长方形窗口(15a),所述窗口(15a)的纵向长度大于竖直高度,其竖直中线与所述轮轴板(15)的竖直中线重合,其上窗台面的中央有竖直上轴孔(15c),其下窗台面的中央有竖直下轴孔(15d);导向轮轴(8)的上下两端分别固紧连接在所述上轴孔(15c)和所述下轴孔(15d)中;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轮轴(8)腰部的导向轮(9),其轴向厚度小于所述窗口(15a)的竖直高度,其外径小于所述窗口(15a)的纵向长度,其位于所述窗口(15a)内且从所述窗口(15a)的两侧之一向外露出,其可绕所述导向轮轴(8)的轴线自由转动;轮架(13)骑跨在横向宽度大的纵梁(11)上的情况下,所述轮架(13)的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下端面位于相应位置横梁(2)上表面的上方;这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上部有一个水平横轴孔(15b),所述横轴孔(15b)位于所述轮轴板(15)上的上轴孔(15c)的正上方;动力轮轴(5)的两端分别固紧连接在这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横轴孔(15b)中,所述动力轮轴(5)横向水平;动力轮(6)为阶梯轮,其由小轮(6a)和大轮(6b)同轴构成,所述小轮(6a)为充气橡胶轮且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2a;所述动力轮轴(5)上固定连接两个动力轮(6),这两个动力轮(6)之一的大轮(6b)位于小轮(6a)的外侧,这两个动力轮(6)的大轮(6b)的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等于或大于所述纵梁(11)的横向宽度;这两个动力轮(6)之一的小轮(6a)搁置在相应位置所述纵梁(11)上面角钢(4a)上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小轮(6a)可沿该上表面向前或向后滚动;这两个动力轮(6)之一上安装有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由供电装置供电,这两个动力轮(6)转速的协同由差速器控制;所述轮架(13)上的两个导向轮(9)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的两侧面之一活动接触且可向前或向后滚动;轮架(13)骑跨在横向宽度小的纵梁(11)上的情况下,所述轮架(13)的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下端面位于相应位置横梁(2)上表面的上方;这两块轮轴板(15)之一的上部有两个水平横轴孔(15b),这两个横轴孔(15b)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前的横轴孔(15b)位于所述轮轴板(15)上的上轴孔(15c)的纵向前方,在后的横轴孔(15b)位于所述上轴孔(15c)的纵向后方;两动力轮轴(5)之一的两端分别固紧连接在这两块轮轴板(15)之一对应的横轴孔(15b)中,这两动力轮轴(5)横向水平且相互平行;动力轮(6)为阶梯轮,其由小轮(6a)和大轮(6b)同轴构成,所述小轮(6a)为充气橡胶轮且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2b;这两个动力轮(6)分别固定连接在这两个动力轮轴(5)之一上,这两个动力轮(6)的大轮(6b)分别位于所述纵梁(11)两侧之一,这两个动力轮(6)的大轮(6b)的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等于或大于2b;这两个动力轮(6)之一的小轮(6a)搁置在相应位置所述纵梁(11)上面槽钢(4b)上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小轮(6a)可沿该上表面向前或向后滚动;这两个动力轮(6)之一上安装有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由供电装置供电;所述轮架(13)上的两个导向轮(9)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纵梁(11)的两侧面之一活动接触且可向前或向后滚动;两个轮架(13)通过连接柱(19)分别与车厢(10)上楼板(12)的两个楼板轴孔(12b)之一连接,其结构是这样的:所述轮架(13)上的圆盘(14)的圆盘轴孔(14b)的轴线与所述楼板轴孔(12b)的轴线重合,所述圆盘(14)的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楼板(12)的下表面活动接触;圆柱形连接柱(19)的外径等于d,其位于所述圆盘轴孔(14b)和所述楼板轴孔(12b)内,其轴线与该圆盘轴孔(14b)或该楼板轴孔(12b)的轴线重合,其上部与所述楼板轴孔(12b)固紧连接,其下部与所述圆盘轴孔(14b)固定连接;所述圆盘(14)上的圆盘槽(14a)与相应位置的所述楼板(12)上的楼板槽(12a)吻合,在吻合的槽中有多个滚珠(7),这多个滚珠(7)之一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圆盘槽(14a)的槽底面活动接触,又与相应位置的所述楼板槽(12a)的槽底面活动接触;所述轮架(13)可绕所述连接柱(19)的竖直轴线相对所述车厢(10)自由转动;始发站或终点站或有隔离带(3a)的街道上,车站的站台(20)位于相邻两墩柱(1)之间的地面上;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3b)的街道上,车站的站台(20)位于该街道较宽处横向中央的地面上;站台(20)由平台(20a)、斜坡(20b)组成,所述平台(20a)的上表面与停在该站台(20)旁的电车车厢(10)底板(10c)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斜坡(20b)的上端与相应位置的平台(20a)的一端衔接;平台(20a)的两侧向面之一与停在该侧向面附近的电车车厢(10)的内侧板(10a)的外侧向面之间的空隙小;站台(20)有通道与街边行人道相通。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