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城乡垃圾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分为开门翻斗机构、推板压缩机构、开门机构和卸料机构。开门翻斗机构由两个曲柄滑块机构组成的八杆机构在液压缸的驱动下实现翻斗和车门的双重功能。推板压缩机构的主体是液压缸驱动的六杆机构,当其运动到死点位置后,由丝杠螺母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实现垃圾的压缩。开门机构为四杆机构,通过液压装置实现开门功能。卸料机构为一含两移动副的六杆机构,实现车厢的整体倾斜,将垃圾倒出车厢。本发明的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工作效率高、结构紧凑、样式美观,有助于提高城市垃圾运输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辽宁;21 |
申请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发明人: |
张祎昀;江一波;李亚昕;董峻臣 |
专利状态: |
有效 |
发布日期: |
2019-01-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0901743.4 |
公开号: |
CN108910367A |
代理机构: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分类号: |
B65F3/20(2006.01)I;B65F3/26(2006.01)I;B;B65;B65F;B65F3;B65F3/20;B65F3/26 |
申请人地址: |
116024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
主权项: |
1.一种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主要由开门翻斗机构(1)、推板压缩机构(2)、开门机构(3)和卸料机构(4)组成;其中,开门翻斗机构(1)位于垃圾车尾部,作为车门同时实现倾倒垃圾功能;推板压缩机构(2)位于垃圾车车厢(303)内部上方,将开门翻斗机构(1)倒入的垃圾推入车厢(303)并压缩;开门机构(3)位于车厢(303)与开门翻斗机构(1)之间,倾倒垃圾时开启车门并防止车门干涉;卸料机构(4)位于垃圾车车厢(303)内部下方,在倾倒出垃圾时抬起车厢(303),实现倾倒功能;开门翻斗机构(1)作为推板式压缩式垃圾车的车门,同时实现车门的自锁和垃圾的良好密封,为一八杆机构,主要有第一液压缸(101)、连架杆(102)、第一连杆(103)、滑块(104)、轨道(105)、第二连杆(106)、垃圾车门(107)和第一段车体(108);第一液压缸(101)通过铰接与第一段车体(108)相连接;第一液压缸(101)的伸出杆与第一连杆(103)、连架杆(102)铰接,连架杆(102)的固定端铰接于第一段车体(108)上;第一连杆(103)的活动端与滑块(104)铰接,第二连杆(106)的活动端与滑块(104)铰接,滑块(104)在车厢(303)上的轨道(105)内上下往复运动;轨道(105)固接于第一段车体(108)上;第二连杆(106)的固定端铰链于垃圾车门(107)的边缘;垃圾车门(107)在平面内实现绕交接点0‑120°范围内的自由运动;推板压缩机构(2)实现垃圾的高效压缩,主要由平移压缩机构及推板折展机构组成;平移压缩机构由伺服电机驱动,经由齿轮减速机构带动丝杠(201)转动,进而带动固接在丝杠螺母(202)上的推板折展机构平动,伺服电机、齿轮减速机构及丝杠均固定在车厢顶部;推板折展机构为一六杆机构,主要由顶板(203)、第二液压缸(204)、推板(205)、第三连杆(206)和第四连杆(207)组成;第二液压缸(204)、推板(205)、第三连杆(206)均与顶板(203)铰接,推板(205)与顶板(203)组成可折叠结构板,顶板(203)固接在丝杠螺母(202)上;第二液压缸(204)的活塞杆与第三连杆(206)铰接,第四连杆(207)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206)、推板(205)铰接;由第二液压缸(204)伸缩提供动力,带动推板(205)展开与折叠;推板(205)处于折叠位置时,与丝杠(201)平行,位于车厢顶部,不影响垃圾的存入与倒出;推板(205)处于展开位置时,与车厢顶壁垂直,并过达到一死点位置,使机构获得较大的稳定性并实现垃圾压缩;开门机构(3)由四杆机构组成,主要由第三液压缸(301)、第二段车体(302)和车厢(303)组成;垃圾倾倒前打开便于垃圾的排除,由第三液压缸(301)驱动;第三液压缸(301)与车厢(303)铰链,第三液压缸(301)上的活塞杆亦经由铰链同第二段车体(302)相连;第一段车体(108)与第二段车体303固接;卸料机构(4)用以实现垃圾的倾倒,由四杆机构组成,主要由第四液压缸(401)、支撑座(402)、底座(403)和销轴(404)组成;由第四液压缸(401)驱动,第四液压缸(401)一端与支撑座(402)铰接,另一端与底座(403)的一端铰接;支撑座(402)通过销轴(404)铰接于底座(403)另一端;支撑座(402)上的挂钩挂在车厢(303)的凹槽上,实现支撑座(402)与车厢(303)的连接;底座(403)固接在车身上。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