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具有保护电池功能的新能源车体
专利名称: 一种具有保护电池功能的新能源车体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保护电池功能的新能源车体,包括底盘、车轮、进气管、隔震垫、锂电池,所述底盘下方设置有所述车轮,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侧设置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侧设置有锂电池框架,所述锂电池框架上设置有所述隔震垫,所述隔震垫的上方设置有所述锂电池,所述抽风机的上方设置有充电器,所述充电器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底盘的上方设置有上盖。有益效果在于:该车体设置了锂电池散热通道以及电池隔震垫,能有效的避免锂电池的磕碰,降低电池表面的温度,使锂电池工作在一个比较可靠地环境,从而延长电池的寿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重庆;50
申请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发明人: 蔺朝莉
专利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237908.2
公开号: CN108422842A
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分类号: B60K1/00(2006.01)I;B60K1/04(2006.01)I;H01M2/10(2006.01)I;H01M10/613(2014.01)I;H01M10/625(2014.01)I;H01M10/6563(2014.01)I;B;H;B60;H01;B60K;H01M;B60K1;H01M2;H01M10;B60K1/00;B60K1/04;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3
申请人地址: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
主权项: 1.一种具有保护电池功能的新能源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车轮(2)、进气管(3)、隔震垫(4)、锂电池(5),所述底盘(1)下方设置有所述车轮(2),所述底盘(1)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的一侧设置有抽风机(11),所述抽风机(11)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12),所述进气管(3)的一侧设置有锂电池框架(13),所述锂电池框架(13)上设置有所述隔震垫(4),所述隔震垫(4)的上方设置有所述锂电池(5),所述抽风机(11)的上方设置有充电器(10),所述充电器(10)的一侧设置有电机(9),所述底盘(1)的上方设置有上盖(6),所述上盖(6)上设置有充电口盖板(8),所述上盖(6)的另一侧设置有后档风玻璃(14),所述后档风玻璃(14)的下方设置有排气格栅(15),所述上盖(6)的另一侧设置有前挡风玻璃(7);所述抽风机(11)包括前壳(16)、后壳(29)、主控制板(22)、进气格栅(18)、出气格栅(25),所述前壳(16)外侧一端设置安装板(17),所述安装板(17)上边缘位置设置固定孔(31),所述前壳(16)内靠近所述安装板(17)处设置所述进气格栅(18),所述前壳(16)内靠近所述进气格栅(18)处设置过滤网(19),所述前壳(16)内靠近所述过滤网(19)处设置所述主控制板(22),所述前壳(16)一侧远离所述安装板(17)处设置所述后壳(29),所述后壳(29)上靠近所述前壳(16)处设置电机固定板(23),所述电机固定板(23)上设置第一静音电机(28),所述第一静音电机(28)上靠近所述前壳(16)处设置第二传动轴(30),所述第二传动轴(30)一端设置第一扇叶(20),所述电机固定板(23)上远离所述第一静音电机(28)处设置第二静音电机(24),所述第二静音电机(24)上靠近所述前壳(16)处设置第一传动轴(26),所述第一传动轴(26)一端设置第二扇叶(21),所述后壳(29)上远离所述前壳(16)处设置所述出气格栅(25),所述后壳(29)上位于所述出气格栅(25)内侧设置遮挡百叶(27);在所述主控制板(22)的输入接口上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型号为AT89S51的芯片IC1和型号为80C51的芯片IC2,所述芯片IC1的第一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D2的基极、二极管D3的负极、电容C3的一端、芯片IC2的第一引脚、二极管D5的负极、三极管D6的集电极、电阻R8的一端和信号输入端V1;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芯片IC2的第五引脚、芯片IC2的第四引脚、三极管D6的发射极、三极管D7的发射极和信号输出端V2;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D2的发射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第五引脚,三极管D2的集电极连接芯片IC1的第六引脚,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第四引脚,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芯片IC1的第二引脚,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1的第三引脚和芯片IC2的第六引脚;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D6的基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D7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D7的基极与电阻R7相连后再连接到芯片IC2的第三引脚。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