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隐蔽式碎窗锤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隐蔽式碎窗锤,包括车身,车身正面的中部固定套装有窗户,且窗户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车身正面一侧的旋转盖,旋转盖正面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块,且安装块的内部活动套装有拉环,拉环的一端与安装箱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且安装箱的外壁活动套装在倾斜槽的内部,安装箱内腔的中部固定套装有固定块。该新能源汽车用隐蔽式碎窗锤,通过设置拉环、安装箱、倾斜槽、固定块、弹簧Ⅰ、卡柱、卡槽、连接块Ⅰ、钢轴和轴承可以实现对于旋转盖的开启和关闭,同时还具有隐藏的特点避免在无危险情况下被乘客进行开启,防止碎窗锤在正常情况下取出。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浙江;33 |
申请人: |
宁波俐辰新能源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黄佳钰 |
专利状态: |
有效 |
发布日期: |
2019-01-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0891988.3 |
公开号: |
CN109017607A |
代理机构: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分类号: |
B60R11/06(2006.01)I;B;B60;B60R;B60R11;B60R11/06 |
申请人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贵驷街道贵安路10号209-92室 |
主权项: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隐蔽式碎窗锤,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正面的中部固定套装有窗户(2),且窗户(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车身(1)正面一侧的旋转盖(3),所述旋转盖(3)正面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块(4),且安装块(4)的内部活动套装有拉环(5),所述拉环(5)的一端与安装箱(6)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且安装箱(6)的外壁活动套装在倾斜槽(7)的内部,所述安装箱(6)内腔的中部固定套装有固定块(8),且固定块(8)的顶端与弹簧Ⅰ(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Ⅰ(9)的另一端与卡柱(10)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卡柱(10)的顶端活动套装在卡槽(11)的内部,所述卡槽(11)开设在安装块(4)的内部,所述安装箱(6)另一侧的中部与连接块Ⅰ(1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连接块Ⅰ(12)的另一端与钢轴(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钢轴(13)的另一端延伸至车身(1)的内部并固定套装有轴承(14),所述轴承(14)的下方开设有位于车身(1)内部的放置槽Ⅰ(15),且放置槽Ⅰ(15)的内部活动套装有外把手(16),所述外把手(16)的内部活动套装有内把手(17),且内把手(1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外把手(16)内部的限位板(18),且限位板(18)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内把手(17)一侧的锁紧柱(19),所述锁紧柱(19)的下方开设有位于外把手(16)内腔底端的锁紧槽(20),所述外把手(16)正面底部的外壁活动套装在绷带(21)的内部,且绷带(21)正面一侧的内部活动套装有活动轴(22),所述绷带(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阳极磁铁(23),且阳极磁铁(23)的底端与阴极磁铁(24)的顶端接触,所述阴极磁铁(24)的底端固定安装在安装板Ⅰ(25)顶端上,且安装板Ⅰ(25)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放置槽Ⅰ(15)内腔的底端,所述外把手(16)一侧中部的外壁活动套装有限位块(26),且限位块(26)的外壁活动套装在放置槽Ⅱ(27)的内部,所述放置槽Ⅱ(27)开设在放置槽Ⅰ(15)的内部,所述限位块(26)的一端与连接块Ⅱ(2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槽Ⅱ(27)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29),且安装支架(29)的内部活动套装有转轴(30),所述转轴(30)的外壁固定套装有位于安装支架(29)一侧的固定筒(31),且固定筒(31)的外壁缠绕有扭簧(32),所述扭簧(32)的一侧与连接块Ⅱ(28)的底端固定连接,且扭簧(32)另一端的外壁固定套装有连接块Ⅲ(33),所述连接块Ⅲ(33)的一端延伸至滑动槽(34)的内部,且滑动槽(34)开设在安装板Ⅱ(35)正面的底部,所述安装板Ⅱ(35)的一侧固定安装在安装支架(29)的一侧,所述连接块Ⅲ(33)的一侧与活动球(36)的一侧接触,且活动球(36)的外壁活动套装在滑动槽(34)的内部,所述活动球(36)的另一侧通过弹簧Ⅱ(37)与滑动槽(34)的内部传动连接,所述外把手(16)的顶端与锤头(38)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外把手(16)的一侧与挡块(39)的一端接触,所述挡块(39)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杆(40)的一侧,且旋转杆(40)的中部通过销钉与安装架(41)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杆(40)的另一侧与传动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传动杆(42)一端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夹板(43),所述夹板(43)的一侧与外把手(16)正面的底部接触。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