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项: |
1.一种极限工况的智能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二自由度的车体动力学模型如下:其中,m是车辆质量,v是车辆速度,β是车辆的质心侧偏角,r是车辆的橫摆角速度,Fyf是前轮侧偏力,Fyr是后轮侧偏力,Izz是绕z轴的横摆惯性力矩,a是质心距前轴的距离,b是质心距后轴的距离,求解该模型,得到车辆质心侧偏角β和橫摆角速度r的导数和建立非线性的车辆刷子轮胎模型如下:其中,下标#代表前轮和后轮,#∈{f,r},C#是轮胎的侧偏刚度,α#是轮胎侧偏角,Fz#是车辆前轴或后轴所受的载荷,μ#是轮胎横向附着系数,前轮轮胎侧偏角αf和后轮轮胎侧偏角αr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δ是前轮转角,前轴的载荷Fzf和后轴的载荷Fzr通过下式计算: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2)确定车辆转向时的稳定性区域,包括以下步骤:(2‑1)利用上述非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绘制一个车辆质心侧偏角β和橫摆角速度r的β‑r相轨迹图,β‑r相轨迹图中,横坐标为车辆质心侧偏角β,纵坐标为橫摆角速度r,定义当上述步骤(1)的模型中和同时为0时,β‑r相轨迹图中的与和同时为0相对应的β和r的坐标为鞍点;(2‑2)根据相轨迹图中轨迹发散区域,得到车辆转向时的稳定性区域如下:车辆转向的稳定性区域的边界分别为L1、L2、L3和L4:L1:r=rmaxL2:r=v/b(β+αmax)L3:r=‑rmaxL4:r=v/b(β‑αmax)(3)根据上述步骤(2)的车辆转向时的稳定性区域,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实现智能汽车轨迹的跟踪控制,包括以下步骤:(3‑1)以前轮侧偏力Fyf作为上述步骤(1)的二自由度的车体动力学模型的输入;(3‑2)在上述二自由度的车体动力学模型中,对当前车辆轮胎运行状态下对后轮侧偏力Fyr进行一阶泰勒展开,使后轮侧偏力Fyr实现局部线性化:其中,是当前后轮胎的侧偏角,是车辆当前的后轮侧偏力,是当前车辆轮胎运行状态下在处的局部侧偏刚度,(3‑3)根据上述步骤(3‑2)局部线性化的轮侧偏力Fyr,得到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如下:将上述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改写为以下形式:z(t)=Cx(t)其中:x(t)为车辆的状态变量,x(t)=[y(t),ψ(t),β(t),r(t)]Tz(t)为车辆的输出变量,z(t)=[y(t),ψ(t)]T(3‑4)以上述改写后的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为预测模型,以上述步骤(2)的车辆转向稳定性区域为车辆行驶安全约束,构建极限工况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上述轨迹跟踪控制问题的约束条件为:‑Fyf,max≤u(τ)≤Fyf,max∈r≥0∈α≥0其中,τ为当前时刻,T为预测时域,z(τ)为当前时刻的车辆输出,zref(τ)为当前时刻的参考轨迹序列,为轨迹跟踪性能惩罚权矩阵,u(τ)为车辆的控制输入量,为车辆控制输入量的惩罚权矩阵,∈r为橫摆角速度的松弛变量,ρr为橫摆角速度的松弛因子,∈α为后轮侧偏角的松弛变量,ρα为后轮侧偏角的松弛因子;Fyf,max为前轮的附着极限,b为质心距后轴的距离,v为车辆速度,x(τ)为车辆当前时刻的状态,rmax为车辆转向时允许的最大橫摆角速度,αmax,r为车辆转向时允许的最大侧偏角;(3‑5)利用二次规划方法,求解极限工况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得到前轮侧偏力Fyf;(3‑6)利用下式,逆向求解车辆前轮转角,实现极限工况的智能汽车轨迹的跟踪控制:其中,Fyf,des为上述步骤(3‑5)中求解得到的期望的前轮侧偏力,β为质心侧偏角,a为质心距前轴的距离,r为橫摆角速度,v为车辆速度,Tire‑1表示上述步骤(1)中的非线性的车辆刷子轮胎模型Tire的逆模型,δdes为最终得到的前轮转角控制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