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五指山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原因研究
论文题名: 五指山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原因研究
关键词: 五指山隧道;岩溶水文地质;涌突水原因;地下岩溶形态;水化学特征
摘要: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长大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导致隧址区地质灾害,包括地表塌陷、涌泥、岩溶水害及地表水源枯竭等,影响隧道正常施工及周边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国道213线沐新路的五指山隧道全长3911m,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特大涌水。2004年开工后的施工过程揭露了7个涌突水含水带,出口段于2005年7月下旬在K30+911、进口段于2005年8月6日在K29+542处出现特大涌水,给隧道修建造成了极大困难。因此,对五指山隧道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调查了五指山隧道隧址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了五指山隧道施工涌突水特征,分析了涌突水原因。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调查发现五指山隧道隧址区存在F1和F2断层。⑵隧址区发育的岩溶形态为:地表岩溶形态以石芽、漏斗、溶蚀洼地、溶沟、峰丛、槽谷为主,地下岩溶形态以溶隙、竖井、落水洞、溶洞为主。⑶调查发现五指山隧道揭露的膏溶角砾岩层。⑷五指山隧址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排泄区分布于五指山两侧,分水岭北东坡一侧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径流区。⑸分析了五指山隧道施工涌水量变化,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动态变化非常强烈。依据涌水量变化曲线,确定了隧道主要涌突水点位置。为隧道实际涌水的计算提供了依据。⑹查明了五指山隧道出口端膏溶角砾岩的涌突水成因:出口端K30+912~K29+566段为灰岩、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及石膏层,其中,K30+817~K30+912及K30+686~K30+750揭露上膏溶角砾岩及下膏溶角砾岩,K30+566~K30+610揭露正在溶蚀的石膏层。上下膏溶角砾岩段是主要涌水段。⑺查明了五指山隧道“8﹒6”坍方突水的成因:突水发生于T1t砂岩内、发育宽度约100米的F2断层破碎带,处于水文地质的压力循环带,由于该破碎带充水,静水压力大,而发生突水并引起坍塌。⑻分析了五指山隧道涌水化学组分,确定了地下水中浅埋藏地带及深埋藏地带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为隧道涌水起源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 李扬红
专业: 地质工程
导师: 邓英尔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10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