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基于旋翼气动力的运动体
专利名称: 基于旋翼气动力的运动体
摘要: 公开一种基于旋翼气动力的运动体,包括机身(1)、矢量推力部件(2)和支撑轮(3)。该运动体采用旋翼气动力提供运动体爬壁动力,以旋翼气动力作为墙壁运动的动力,可在较大程度上简化爬壁运动结构,提高运动体墙面运动的灵活性,并根据旋翼气动力大小具备较为广泛的速度范围。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陕西;61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发明人: 魏瑞轩;周凯;许卓凡;张启瑞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号: CN201820381312.5
公开号: CN208515720U
分类号: B62D57/024(2006.01)I;B;B62;B62D;B62D57
申请人地址: 710051 陕西省西安市长乐东路甲字1号空军工程大学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旋翼气动力的运动体,包括机身(1)、矢量推力部件(2)和支撑轮(3);其中机身(1)包括机翼(101)、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载荷平台(103)、控制舵面(104)、铰链机构(105)、垂直安定翼面(106);运动体整体采用飞翼无尾布局,机翼(101)分为左右两侧,采用上凸下平的低速翼型,从正面看,机翼(101)自前至后大致呈等腰梯形,考虑到减小空气阻力,机翼(101)前边缘的左右两端设计为弧度;在机翼(101)左右两部分以机身(1)的纵轴为对称轴对称分布有两个圆形空缺,即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用于安装矢量推力部件(2);载荷平台(103)以机身(1)的纵轴为对称,在机身(1)中部,从机翼(101)上表面向下凹陷的一个矩形平台,作为搭载任务载荷的平台,矩形平台夹在两个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之间,其大小根据所搭载的任务载荷、并考虑到运动体自身配重问题来确定;控制舵面(104)利用铰链机构(105)铰接于机身后方,用于控制运动体的俯仰、滚转运动,控制舵面(104)包含完全相同、中间间隔开的左右两部分;两个垂直于机翼(101)的垂直安定翼面(106)以机身(1)的纵轴为对称轴,分别固定于机翼(101)后方的左右两侧,靠近机翼(101)左右两个侧边之处;矢量推力部件(2)由支撑环架(201)、支撑内梁(202)、支撑环架控制舵机(203‑1)、支撑内梁控制舵机(203‑2)、支撑环架轴承(204‑1)、支撑内梁轴承(204‑2)、支撑环架转轴(205‑1)、支撑内梁转轴(205‑2)、电机(206)、旋翼(207)构成;支撑环架控制舵机(203‑1)和支撑环架轴承(204‑1)分别固定于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的最后方点和最前方点处,支撑环架控制舵机(203‑1)和支撑环架轴承(204‑1)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机身(1)的纵轴,支撑环架转轴(205‑1)与支撑环架轴承(204‑1)构成可转动结构,支撑环架(201)固定连接在支撑环架控制舵机(203‑1)和支撑环架转轴(205‑1)上,支撑环架(201)受控于支撑环架控制舵机(203‑1),能够绕x轴转动;支撑内梁控制舵机(203‑2)和支撑内梁轴承(204‑2)固定连接在支撑环架(201)上,支撑内梁控制舵机(203‑2)和支撑内梁轴承(204‑2)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机身(1)的纵轴且通过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的中心点,支撑内梁轴承(204‑2)与支撑内梁转轴(205‑2)构成可转动部件,支撑内梁(202)固定连接在支撑内梁控制舵机(203‑2)和支撑内梁转轴(205‑2)上,支撑内梁(202)受控于支撑内梁控制舵机控制,能够绕y轴转动;电机(206)固定于支撑内梁(202)上,位于矢量推力部件安装留空区(102)的中心点处,旋翼(207)固定安装在电机(206)上;旋翼(207)位于电机(206)上方,其形状为成直线安装的两片具有一定曲率的弧形长薄片,当电机(206)进行高速旋转,带动旋翼(207)转动,旋翼(207)高速转动产生推力,为运动体提供爬壁的斜向上推力;运动体采用无动力轮式结构,包括位于机体部分与墙壁之间的四组结构样式完全相同的支撑轮(3),分别布置在运动体下表面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位置处,左上、左下轮式结构与右上、右下轮式结构分别关于机身(1)的纵轴左右对称,左上、右上轮式结构与左下、右下轮式结构分别关于机身(1)的横轴上下对称,支撑轮(3)由轮子(301)、轮架(302)和轮轴(303)构成;轮子(301)采用镂空设计;轮子(301)中心处具有圆环形轮轴(303),轮轴(303)中心的通孔用于穿过轮轴(303)对轮子(301)进行紧固;每个轮子(301)都具有左右对称放置的两组轮架(302),两组轮架(302)分别处在轮子(301)的左右两侧,将轮子(301)夹在当中,轮架(302)与轮子(301)之间保留间距,使轮架(302)与机身(1)能够固定连接的同时,轮子(301)能够自由转动;轮架(302)包括呈倒三角形的三根支柱,下方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302‑1、302‑2)呈现以轮轴(303)为顶点的角状结构,第一、第二支柱(302‑1、302‑2)之间所呈的角度为30°至60°;第三支柱(302‑3)与第一、第二支柱(302‑1、302‑2)沿角度打开方向的两个端部固定连接;最终,每组轮架(302)均通过第三支柱(302‑3)与机身(1)固定连接。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