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专利名称: 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包括泵层结构、闸层结构、进水池、出水池以及上部建筑;所述的泵层结构、闸层结构以及上部建筑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和闸层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泵层结构包括贯流泵主体、泵引流墩、横隔墙以及泵底板;泵引流墩与泵底板两侧面连接,横隔墙布置在泵引流墩之间,贯流泵主体布置在泵底板顶面上并与横隔墙上游面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施工方便快捷,能有效地将泵、闸结构优化组合布置,避免了一般泵、闸分离布置下投资大、管理复杂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缺点。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发明人: 黄朝煊;马以超;王允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11-2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20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21931082.1
公开号: CN209277121U
代理机构: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姜雯
分类号: E02B7/26(2006.01);E;E02;E02B;E02B7
申请人地址: 310002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抚宁巷66号
主权项: 1.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进水池(3)、出水池(4)以及上部建筑(5);所述的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以及上部建筑(5)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3)和出水池(4)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1)和闸层结构(2)的上、下游两侧; 所述的泵层结构(1)包括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横隔墙(13)以及泵底板(14);泵引流墩(12)的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两侧上,横隔墙(13)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横隔墙(13)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12)的侧面连接,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引流墩(12)之间,贯流泵主体(11)的下游面与横隔墙(13)的上游面连接; 所述的闸层结构(2)包括空腔式闸墩(21)、闸边墩(22)、泵闸隔板(23)、排水闸主体(24)、内侧调控闸(25)、外侧调控闸(26)以及检修平台(27);所述的泵闸隔板(23)的底面分别与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以及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闸边墩(22)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泵引流墩(12)的顶面连接,空腔式闸墩(21)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贯流泵主体(11)和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之间,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闸隔板(23)的顶面上;检修平台(27)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顶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流泵主体(11)包括贯流泡空腔结构(111)、泵体(112);贯流泡空腔结构(1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贯流泡空腔结构(111)的顶面与泵闸隔板(23)的底面连接;贯流泡空腔结构(111)通过泵体(112)与所述的横隔墙(13)连接; 所述的泵引流墩(12)包括泵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123);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和泵引流墩出流段(123)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底板(14)的两侧顶面上,泵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123)的顶面分别与泵闸隔板(23)的底面连接,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的侧面分别与横隔墙(13)连接; 所述的横隔墙(13)包括横隔墙体(131)、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以及横隔墙竖井结构(133);横隔墙体(131)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连接;横隔墙体(131)的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通过泵体(112)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连接;横隔墙竖井结构(133)布置在横隔墙体(131)内部;横隔墙体(131)通过横隔墙竖井结构(133)与泵闸隔板(23)连接; 所述的空腔式闸墩(21)包括空腔式闸墩体(211)、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212)、横隔墙竖井闸墩段(213)以及排水主闸门槽(214);所述的闸边墩(22)包括边墩体(221)、闸内侧调控闸门槽(222)、闸外侧调控闸门槽(223)以及主闸边墩门槽(224);所述的泵闸隔板(23)包括泵闸隔板体(231)、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232)、横隔墙竖井隔板段(233)、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234)以及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235);排水闸主体(24)包括排水闸主体闸门(241)和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242);内侧调控闸(25)包括内侧调控闸门(251)和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52);外侧调控闸(26)包括外侧调控闸门(261)和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62); 空腔式闸墩体(211)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横隔墙体(131)的顶面连接;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212)的底面通过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232)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顶面连接;横隔墙竖井闸墩段(213)的底面通过横隔墙竖井隔板段(233)与横隔墙竖井结构(133)的顶面连接;排水主闸门槽(214)布置在空腔式闸墩体(211)的侧面上,排水主闸门槽(214)与排水闸主体闸门(241)的侧面连接;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242)布置在排水闸主体闸门(241)的正上方,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24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5)内部; 边墩体(221)通过泵闸隔板体(231)与泵引流墩(12)的顶面连接;闸内侧调控闸门槽(222)、主闸边墩门槽(224)以及闸外侧调控闸门槽(223)依次按上、下游次序布置在边墩体(221)的侧面上;闸内侧调控闸门槽(222)与内侧调控闸门(251)的侧面连接;闸外侧调控闸门槽(223)与外侧调控闸门(261)的侧面连接;主闸边墩门槽(224)与排水闸主体闸门(241)的侧面连接; 内侧调控闸门(251)穿过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234)内部,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52)布置在内侧调控闸门(251)正上方,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5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5)内部;外侧调控闸门(261)穿过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235)内部,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62)布置在外侧调控闸门(261)的正上方,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6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5)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流泡空腔结构(111)包括泡式空腔筒体(1111)、竖向检修孔(1112)以及侧向设备孔(1113); 所述的泵体(112)包括泵体动力调控设备(1121)、泵转轴(1122)以及泵转动结构(1123); 泡式空腔筒体(11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泡式空腔筒体(1111)的顶面通过泵闸隔板体(231)与空腔式闸墩体(211)连接,竖向检修孔(1112)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1111)内部,竖向检修孔(1112)通过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232)与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212)连接;侧向设备孔(1113)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1111)的下游侧面,侧向设备孔(1113)通过泵转轴(1122)与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连接; 泵体动力调控设备(1121)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1111)内部,泵体动力调控设备(112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泵体动力调控设备(1121)通过泵转轴(1122)与泵转动结构(1123)连接,泵转动结构(1123)布置在横隔墙(13)的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内部; 所述的泵引流墩进口段(121)包括泵引流墩进口墩体(1211)和泵内侧调控闸门槽(1212);所述的泵引流墩出流段(123)包括泵引流墩出口墩体(1231)和泵外侧调控闸门槽(1232); 泵引流墩进口墩体(1211)通过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与泵引流墩出口墩体(1231)连接,泵内侧调控闸门槽(1212)布置在泵引流墩进口墩体(1211)的侧面上,泵内侧调控闸门槽(1212)的顶面通过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234)与闸内侧调控闸门槽(222)的底面连接;泵外侧调控闸门槽(1232)的顶面通过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235)与闸外侧调控闸门槽(223)的底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池(3)包括进水池底板(31)、进水池隔墩(32)以及进水池拦污栅(33);所述的出水池(4)包括出水池底板(41)、出水池隔墩(42)以及交通桥(43); 进水池底板(31)的下游面与泵底板(14)的上游面连接,进水池隔墩(32)布置在进水池底板(31)的顶面两侧上,进水池拦污栅(33)布置在进水池底板(31)的顶面上,进水池拦污栅(33)的两侧面分布与进水池隔墩(32)连接; 出水池底板(41)的上游面与泵底板(14)的下游面连接,出水池隔墩(42)布置在出水池底板(41)的顶面两侧上,交通桥(43)的两端底面分别与出水池隔墩(42)的顶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横隔墙(13)、空腔式闸墩(21)以及排水闸主体(24)设置两个以上。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