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进水前池以及出流池;所述的进水前池、出流池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主要包括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隔墩以及上部结构;所述的隔墩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布置在隔墩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依次连接并布置于底板、隔墩组合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施工方便快捷,能有效地将泵、闸结构优化组合布置,避免了一般泵、闸分离布置下投资大、管理复杂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缺点。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浙江;33 |
申请人: |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
发明人: |
黄朝煊;马以超;王允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1-22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20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1931605.2 |
公开号: |
CN209277122U |
代理机构: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雯 |
分类号: |
E02B7/26(2006.01);E;E02;E02B;E02B7 |
申请人地址: |
310002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抚宁巷66号 |
主权项: |
1.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14)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包括进口闸(111)、进口闸启闭设备(112)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12)包括竖井空间结构(121)、排水泵(122)、泵升降设备(123)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13)包括出流挡排闸(131)、挡排闸启闭结构(132)、闸出流胸涵(133)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所述的隔墩(15)包括进口闸门槽(151)、挡排闸门槽(152)以及隔墩体(153); 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与进口闸(111)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布置在进口闸(111)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 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121)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122)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121)内腔内,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排水泵(122)正上部,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下游面连接; 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131)与竖井空间结构(12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出流挡排闸(131)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闸出流胸涵(133)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下游面与泵出流管固定段(134)的上游面连接; 进口闸门槽(151)和挡排闸门槽(152)均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上,隔墩体(153)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闸门槽(151)与进口闸(111)的侧面连接,挡排闸门槽(152)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侧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121)包括竖井侧壁(1211)、竖井底板梁(1212)以及竖井孔洞(1213);所述的排水泵(122)包括泵井筒结构(1221)、排水泵设备(1222)、支耳(1223)以及横向出流岔管(1224);所述的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包括横向出流管(1341)、出流控制阀(1342)、出流拍门(1343)以及出流管支墩(1344);竖井底板梁(1212)与竖井侧壁(1211)的底面连接,竖井孔洞(1213)布置在竖井底板梁(1212)的中心位置,竖井侧壁(1211)的上游面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的下游面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上游面顶部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和竖井侧壁(1211)的侧面均与隔墩(15)的侧面连接; 排水泵设备(1222)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内部,支耳(1223)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的底部侧面外壁上,横向出流岔管(1224)与泵井筒结构(1221)的外壁下游侧面连接;支耳(1223)与竖井孔洞(1213)的顶面连接,横向出流岔管(1224)的下游端与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上游端连接; 出流控制阀(1342)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中间位置,出流拍门(1343)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下游末端,横向出流管(1341)布置在出流管支墩(1344)顶面上,横向出流管(1341)的上游端通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横向出流岔管(122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前池(2)包括前池主体(21)、前池岸墙(22)、拦污栅(23)以及交通桥(24);所述的出流池(3)包括消能结构(31)和出流岸墙(32); 前池岸墙(22)布置前池主体(21)的侧面上,拦污栅(23)布置在前池主体(21)的顶面上,拦污栅(23)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侧面连接,交通桥(24)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的顶面连接;前池主体(21)的下游面与所述的底板(14)的上游面连接; 出流岸墙(32)布置在消能结构(31)侧面上,消能结构(31)的上游面与底板(14)的下游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以及隔墩(15)设置两个以上。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