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通道出海港,自2001年建成以来,一直深受外航道严重淤积的困扰。随着“2007年跨入亿吨大港”目标的提出以及朔黄铁路复线的加紧建设,如何维持外航道正常通航水深的问题显得更为紧迫。本文根据多年水深地形、水文气象、底质、风况、波浪等实测和历史资料,运用Delft3D数值模型对黄骅港附近海域潮流场、大风作用对黄骅港海域潮流场的影响,以及风浪流共同作用下该海域泥沙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
1.利用Delft3D-FLOW数学模型,模拟了黄骅港附近海域不同潮型、不同工程状况下的潮流场,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黄骅港不同时期工程情况下潮流场的主要变化,探讨了二维流场变化对黄骅港港池和外航道回淤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工程前后黄骅港海域的流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潮流动力条件发生不均衡变化,出现了沿堤流和横流,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加重黄骅港港池和外航道回淤。
2.使用Delft3D-FLOW模型模拟了ENE向8级大风作用下黄骅港海域的三维潮流场,并和无风作用时的潮流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风作用时黄骅港近海海域出现明显的增水现象;大风对黄骅港航道附近涨潮流的增大作用并不明显,而对落潮流的减小作用很显著,潮流动力失衡可能导致黄骅港近岸含沙量较高;大风作用时沿堤流及沿岸流作用加强。这些现象的综合作用,可能是港口及航道产生骤淤的原因。
3.使用Delft3D-FLOW、Delft3D—SED及Delft3D—WAVE模型模拟了风浪流共同作用下黄骅港海域泥沙运动,并与无风浪作用时该海域泥沙运动相比较。研究发现,在风浪流共同作用下,泥沙集中分布在港口工程及航道附近,而且泥沙分布范围也向外海扩大;在工程附近形成高含沙水体,特别是在底部水体泥沙浓度更高,该部分泥沙沉降速度较快,容易使港口及航道产生严重淤积。
海岸附近海域潮流、泥沙运动对于海岸港口的运行至关重要,而粉沙淤泥质海岸的潮流、泥沙运动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黄骅港周边海域潮流、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黄骅港航道的淤积整治提供了科学技术资料。同时Delft3D数值模型在研究区域的成功运用,也丰富了Delft3D数值模型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