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悬挂自行车框架 |
摘要: |
一种自行车框架包括前框架组件和可枢转地连接到前框架组件的后框架组件。前框架组件包括底部支架壳体、从底部支架壳体朝向座垫支撑件延伸的座管、以及静态地位于底部支架壳体和座垫支撑件之间的座管上的前减震器附接点。后框架组件包括链撑杆叉,链撑杆叉包括链撑杆轭。链撑杆从链撑杆轭延伸到后轮叉端。链撑杆叉包括静态地位于链撑杆轭上的后减震器附接点。前减震器附接点和后减震器附接点配合,以便将悬挂减震器定位在前框架组件和后框架组件之间在座管后方。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中国香港;81 |
申请人: |
联合威尔香港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G.帕里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3-1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9-2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204288.7 |
公开号: |
CN110282063A |
代理机构: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霄;李建新 |
分类号: |
B62K19/30(2006.01);B;B62;B62K;B62K19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香港 |
主权项: |
1.一种自行车框架,包括: 前框架组件,包括: 底部支架壳体; 从所述底部支架壳体朝向座垫支撑件延伸的座管;和 前减震器附接点,所述前减震器附接点静态地位于所述底部支架壳体和所述座垫支撑件之间的所述座管上;和 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的后框架组件,所述后框架组件包括: 链撑杆叉,包括链撑杆轭和从所述链撑杆轭延伸到后轮叉端的链撑杆;和 静态地位于所述链撑杆轭上的后减震器附接点; 其中,所述前减震器附接点和所述后减震器附接点配合,以便将悬挂减震器定位在所述前框架组件和所述后框架组件之间在所述座管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前框架组件是一致的前三角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一致的前三角组件还包括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座管的顶管、静态地连接到所述顶管的头管、以及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头管及所述座管和所述底部支架壳体中的一个或两个的下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后框架组件是一致的后三角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一致的后三角组件还包括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后轮叉端的座撑杆叉、以及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座撑杆叉和所述链撑杆叉的桥接撑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框架,还包括: 顶部连杆,所述顶部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框架组件;和 底部连杆,所述底部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框架组件。 7.一种自行车框架,包括: 前框架组件,包括: 底部支架壳体;和 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架壳体静态地定位的前减震器附接点;和 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的后框架组件,所述后框架组件包括: 后轮叉端;和 相对于所述后轮叉端静态地定位的后减震器附接点; 其中,所述前减震器附接点和所述后减震器附接点配合,以便将悬挂减震器定位在所述前框架组件和所述后框架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前框架组件是一致的前三角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一致的前三角组件还包括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底部支架壳体的座管、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座管的顶管、静态地连接到所述顶管的头管、以及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头管及所述座管和所述底部支架壳体中的一个或两个的下管。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还包括安装到所述前附接点和所述后附接点的悬挂减震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后框架组件是一致的后三角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一致的后三角组件还包括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后轮叉端的座撑杆叉、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后轮叉端的链撑杆叉、以及静态地连接到所述座撑杆叉和所述链撑杆叉的桥接撑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一致的后三角件包括接合在一起的多个组成部分。 14.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还包括: 顶部连杆,所述顶部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框架组件;和 底部连杆,所述底部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前框架组件并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后框架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底部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底部支架壳体前方的所述前框架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底部连杆在所述底部支架壳体下方通过。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后轮叉端被构造成固定通轴。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还包括可移除的前变速器悬挂件,所述前变速器悬挂件可移除地连接到由所述前减震器附接点固定的前减震器轴。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前减震器附接点与所述后减震器附接点之间的距离在0%垂度时眼部到眼部约为160mm,并在被完全压缩时约为140mm,并且其中,杠杆比约为2.5,因此提供50mm的竖直后轴行程。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框架,其中,所述顶部连杆相对于地面在0%垂度时的角度约为16-26度,并且所述底部连杆相对于地面在0%垂度时的角度约为24-34度。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