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辆用座椅和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
专利名称: 车辆用座椅和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实现用于驾驶时减轻疲劳的中立姿势的车辆用座椅和坐姿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使座椅座垫的车辆前后方向前端部上升的同时使后端部下降,使乘车人大腿相对于车辆的水平方向的角度成为无重力中立姿势的大腿水平角度,从而实现无重力中立姿势。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韩国;KR
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孔洲烈;金吉柱;俞廷相;孙炳善;罗善彩;郑灿浩;金东炫;黄俊植;咸炯晙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11-07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1319193.1
公开号: CN110293883A
代理机构: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淳
分类号: B60N2/18(2006.01);B;B60;B60N;B60N2
申请人地址: 韩国首尔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是配置为能够调节座椅座垫的姿势的车辆用座椅,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座垫驱动机构,该座椅座垫驱动机构使所述座椅座垫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上升的同时使后端部下降,以从第一座椅位置移动至第二座椅位置,该第一座椅位置为乘车人搭乘车辆并就坐时的基本姿势,该第二座椅位置为所述乘车人的大腿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角度成为规定角度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座垫驱动机构以所述大腿的角度成为28°至32°的方式调节所述座椅座垫的姿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调节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姿势的斜倚器, 所述斜倚器以在维持所述大腿的角度范围的状态下使所述乘车人的上身与下身之间的上/下身角度成为105°至125°的方式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姿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倚器以在维持所述大腿的角度范围和所述乘车人的上/下身角度范围的状态下确保所述乘车人的前方视野的方式,将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乘车人上身角度调节为规定范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乘车人上身角度为32°至47°。 6.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是通过分别设置于座椅座垫的两个侧面的多节连杆能够调节座椅座垫的姿势的车辆用座椅, 所述多节连杆包括:构成座椅座垫的两个侧面框架的座椅座垫框架;和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前方和后方连接的前方连杆和后方连杆, 所述车辆用座椅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使所述多节连杆进行旋转运动,以使所述前方连杆的与座椅座垫框架连接的连杆端部部分上升的同时使所述后方连杆的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连接的连杆端部部分下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节连杆是包括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所述前方连杆、所述后方连杆和固定部的4节连杆,该固定部位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下方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前方连杆和所述后方连杆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齿轮和后方连杆齿轮, 该驱动源齿轮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其一端与旋转驱动源连接, 该后方连杆齿轮设置于所述后方连杆,与所述驱动源齿轮啮合,通过所述驱动源齿轮的旋转运动使所述多节连杆进行旋转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车辆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后方连杆通过所述驱动装置旋转之前的初始位置的所述后方连杆与假想垂直线形成的角度,是所述后方连杆通过所述驱动装置向车辆前方旋转时所述后方连杆与所述垂直线形成的角度的1/3以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连杆通过所述驱动装置旋转之前的初始位置的所述后方连杆与假想垂直线形成的角度,以所述假想垂直线为基准在±10°以内。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座垫框架包括内侧座椅座垫框架和外侧座椅座垫框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外侧座椅座垫框架, 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内侧座椅座垫框架连接的后方连杆处,具有限制所述4节连杆的驱动范围的限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包括引导孔和引导销, 该引导孔形成为在所述后方连杆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贯穿两个侧面,该引导销从所述内侧座椅座垫框架的一个侧面凸出形成,配置为插入所述引导孔中,在所述后方连杆旋转时,通过与所述引导孔接触来限制所述后方连杆的旋转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与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且支撑所述后方连杆的座椅固定部支架抵接,以限制所述后方连杆的旋转运动。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节连杆是包括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所述前方连杆、所述后方连杆和固定部的4节连杆,该固定部位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下方且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前方连杆和所述后方连杆连接, 所述前方连杆的一端和所述后方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前方引导件和后方引导件,与所述固定部以能够转动且在车辆前后方向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座椅座垫框架以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两端之间的规定的地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齿轮和座椅座垫框架齿轮, 该驱动源齿轮的一端与旋转驱动源连接, 该座椅座垫框架齿轮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且与所述驱动源齿轮啮合,通过所述驱动源齿轮的旋转运动使所述多节连杆进行旋转运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前方连杆的一端的销部和形成于所述后方连杆的一端的销部各自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方引导件和所述后方引导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孔,从而以沿着所述引导孔在车辆前后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之前的初始位置,从所述车辆的侧面观察时,在从所述地点至乘车人的臀部位点之间延伸的假想线段比从所述地点垂直延伸的假想垂直线位于车辆后方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车辆的侧面观察时,相比于在所述地点和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之前乘车人的臀部位点之间延伸的假想线段与从所述地点垂直延伸的假想垂直线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地点和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之后乘车人的臀部位点之间延伸的假想线段与所述垂直线形成的角度更大。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连杆包括第一后方连杆和第二后方连杆,该第一后方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连接,该第二后方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方连杆连接,另一端以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位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下方的固定部连接, 所述多节连杆是包括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所述前方连杆、所述第一后方连杆、所述第二后方连杆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前方连杆连接的所述固定部的5节连杆,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齿轮和后方连杆齿轮, 该驱动源齿轮的一端与旋转驱动源连接, 该后方连杆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后方连杆,与所述驱动源齿轮啮合,通过所述驱动源齿轮的旋转运动使所述5节连杆进行旋转运动。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连杆包括第一后方连杆和第二后方连杆,该第一后方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连接,该第二后方连杆的一端以可选择地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后方连杆连接,另一端以可选择地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位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下方的固定部连接, 所述多节连杆是包括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所述前方连杆、所述第一后方连杆、所述第二后方连杆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前方连杆连接的所述固定部的5节连杆,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齿轮和后方连杆齿轮, 该驱动源齿轮的一端与旋转驱动源连接, 该后方连杆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后方连杆,与所述与驱动源齿轮啮合,通过所述驱动源齿轮的旋转运动使所述5节连杆进行旋转运动, 在所述座椅座垫的倾斜动作时,第二后方连杆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连接转换为不能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后方连杆与所述第二后方连杆之间的连接转换为能够转动, 在所述座椅座垫的高度调节动作时,第二后方连杆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连接转换为能够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后方连杆与所述第二后方连杆之间的连接转换为彼此不能转动。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驱动源为电动电机。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驱动源为通过手动动作的泵杆。 22.一种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姿控制方法是利用配置为能够调节座椅座垫的姿势的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使所述座椅座垫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上升的同时使后端部下降,以从第一座椅位置移动至第二座椅位置,第一座椅位置为乘车人搭乘车辆并就坐时的基本姿势,该第二座椅位置为所述乘车人的大腿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角度成为规定角度的位置。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腿的角度为28°至32°。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在维持所述大腿的角度范围的状态下使所述乘车人的上身与下身之间的上/下身角度成为105°至125°的方式调节座椅靠背的姿势。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在维持所述大腿的角度范围和所述乘车人的上/下身角度范围的状态下确保所述乘车人的前方视野的方式,将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乘车人上身角度调节为规定范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利用车辆用座椅的坐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车辆的水平方向的乘车人上身角度为32°至47°。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