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包括壳体和铝蜂窝结构;铝蜂窝结构置于壳体内部,并与壳体连接;壳体包括侧板,上蒙皮、下蒙皮;上蒙皮的边缘与侧板的上表面连接,下蒙皮的边缘与侧板的下表面连接;铝蜂窝结构为若干铝蜂窝胞格结构组成的阵列结构;铝蜂窝胞格结构包括中空正六面体铝薄板、中空长方体铝薄板、两个V字形铝薄板;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构成铝蜂窝胞格结构的外轮廓,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内嵌一中空长方体铝薄板,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与中空长方体铝薄板之间连接有两个V字形铝薄板;若干铝蜂窝胞格结构相互交织连接在一起,不仅可承受正交三轴的受力,而且可对多向任意角度均具备一定的承载吸能能力。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北京;11 |
申请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发明人: |
李志刚;廖就;王佳铭;李萌;刘小川;王亚锋;郭亚周;王计真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6-0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484361.0 |
公开号: |
CN110294097A |
代理机构: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新利;谢建玲 |
分类号: |
B64C1/00(2006.01);B;B64;B64C;B64C1 |
申请人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 |
主权项: |
1.一种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1)包括壳体和铝蜂窝结构;所述壳体用于抵抗底部的撞击,所述铝蜂窝结构是用于承载缓冲吸能的装置; 所述铝蜂窝结构置于壳体内部,并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作为内部铝蜂窝结构的支撑外壳; 所述壳体包括侧板(13)、上蒙皮(12)、下蒙皮(14);所述上蒙皮(12)的边缘与侧板(13)的上表面连接,所述下蒙皮(14)的边缘与侧板(13)的下表面连接; 所述铝蜂窝结构为若干铝蜂窝胞格结构(11)组成的阵列结构;所述壳体用于保护内部的铝蜂窝胞格结构(11),以防铝蜂窝胞格结构(11)变形、叠压; 所述铝蜂窝胞格结构(11)包括中空正六面体铝薄板(111)、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两个V字形铝薄板(113); 所述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构成铝蜂窝胞格结构(11)的外轮廓,所述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内嵌一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所述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与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之间连接有两个V字形铝薄板(113); 所述若干铝蜂窝胞格结构(11)相互交织连接在一起,用于承受正交三轴的受力及多向任意角度的受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1)用于直升机、无人机、高速铁路列车、高速动车组、高速公路大巴、小汽车、公务车、飞机、轮船、游船或邮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铝蜂窝胞格结构(11)之间采用胶粘的方式连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3)与上蒙皮(12)、下蒙皮(14)之间采用胶粘或螺接方式连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3)的四角处设有固定座,用于固定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以垂直于上蒙皮(12)、下蒙皮(14),平行于侧板(13)的方向内嵌于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的四个竖边分别与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对应的四个面的中线位置连接,使得在横截面上,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的两个短边与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的两个单边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用于提供平行于上蒙皮(12)、下蒙皮(14)平面多方向载荷的承载缓冲吸能作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胞格蜂窝的吸能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字形铝薄板(113)开口端的两个竖边与中空正六边面体铝薄板(111)一个面的两端竖边连接,V字形铝薄板(113)尖端的竖边与中空长方体铝薄板(112)的长面的中线位置相连接,在横截面上,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