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电力管廊本体和防洪墙,所述电力管廊本体包括底板、第一管廊侧墙、第二管廊侧墙、以及管廊顶板,所述第一管廊侧墙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防洪墙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管廊侧墙设置在底板的中部,所述管廊顶板设置在第一管廊侧墙与第二管廊侧墙之间的顶面,所述底板、第一管廊侧墙、管廊顶板、第二管廊侧墙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管线穿过的中空通道。本发明的结构集约利用了城市建设用地,提高电力管廊建设安全和标准,缩短了建设工期,减少了工程投资,减少了拆除沿线堤防管理用房。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湖北;42
申请人: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朱敏;陈涛;董志超;汪小茂;陈飞;罗伟;石湛;闫鸣霄;陈荣;魏莱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7-1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0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628855.1
公开号: CN110306595A
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家安;张敏
分类号: E02D29/045(2006.01);E;E02;E02D;E02D29
申请人地址: 43001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主权项: 1.一种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包括电力管廊本体(1)和防洪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管廊本体(1)包括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以及管廊顶板(1.4),所述第一管廊侧墙(1.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防洪墙(2)设置在底板(1.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管廊侧墙(1.3)设置在底板(1.1)的中部,所述管廊顶板(1.4)设置在第一管廊侧墙(1.2)与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的顶面,所述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管廊顶板(1.4)、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管线穿过的中空通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的底面铺设有第一防水层(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廊侧墙(1.2)和第二管廊侧墙(1.3)的外侧面分别铺设有第二防水层(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顶板(1.4)的顶面铺设有第三防水层(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墙(2)与第二管廊侧墙(1.3)之间留有间隙通道(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位于间隙通道(7)的顶面铺设有第四防水层(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管廊顶板(1.4)、以及防洪墙(2)上设置有沉降伸缩缝(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墙(2)的高度高于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的高度。 9.一种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待施工区域的两侧施工第一钢板桩(10.1)和第二钢板桩(10.2),所述第一钢板桩(10.1)与第二钢板桩(10.2)平行布置; 2)在第一钢板桩(10.1)与第二钢板桩(10.2)之间开挖基坑,同时在第一钢板桩(10.1)与第二钢板桩(10.2)顶端架设水平支撑(11),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 3)在基坑底面施工垫层(12)和第一防水层(4),然后在第一防水层(4)的顶端现浇底板(1.1),待底板(1.1)硬化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底板(1.1)的两侧施工换撑(13),待换撑(13)硬化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水平支撑(11); 4)在底板(1.1)上现浇第一管廊侧墙(1.2)、第二管廊侧墙(1.3)、管廊顶板(1.4)以及防洪墙(2),待上述结构硬化达到设计强度后,再依次施工第二防水层5、第三防水层6以及第四防水层8; 5)待第二防水层(5)、第三防水层(6)以及第四防水层(8)施工完成后,在基坑内分层回填粘土(14)并分层碾压密实,直至达到设计标高; 6)拆除第一钢板桩(10.1)与第二钢板桩(10.2),然后立即在第一钢板桩(10.1)与第二钢板桩(10.2)拔出的位置处回填粘土(14),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即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管廊与防洪墙的共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钢板桩(10.1)和第二钢板桩(10.2)的底端向下延伸至基底层,第一钢板桩(10.1)和第二钢板桩(10.2)的顶端高于地面层。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