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身造型设计中感性工程学的适应性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车身造型设计中感性工程学的适应性方法研究
关键词: 汽车设计;车身造型设计;感性工程学;适应性方法
摘要: 车身造型设计是具有交叉性特质的边缘学科,其研究背景应具有文科和工科的双重环境。如何用更先进的手段在前期主动地把握市场,减少投资风险和开发成本,已成为汽车设计开发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汽车车身的设计方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艺术与工程的交叉概念,指出适应性是设计应遵循的科学方法,确立了从用户研究出发的设计方法思路。 根据大量的实例研究和调研报告,本文从用市场和用户角度切入,首先在感性工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车身设计中新概念:感性的域,即对设计目标进行语义重组,这是适应性方法的理论基础。随后构建出车身造型设计中感性工程学的适应性方法研究的理论框架,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为求得相适解,并分析了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和实现手段。接着文章探讨了如何把来自于用户的原始感性资料度量化,构造了由相关回归分析、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各种统计学方法综合作用的模型,用以来提取语义中影响最大的因子,用该因子的量化数值所对应的意象特征来限定设计的形式。最后,在感性工程学和统计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SD法的评价原则,用于对方案的反思和二次设计。 文章的重点在于探讨感性语义的量化及其转换,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提供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定量到定量的设计实例研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统计分析和构建类神经网络,找出了车身造型的意象语义和形态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在系统内寻求与感性相动态对应的相适解。 在实际车身开发项目和设计比赛中的实例表明: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车身适应性设计方法能够把用户的感性要求有效地度量化,并实现对设计要素的约束,从而迅速地帮助设计师在广阔的解域内找到相适解。
作者: 李卓
专业: 车辆工程
导师: 邓楚南;郑建启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 2008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