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特征分析
论文题名: 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特征分析
关键词: 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演化模式;分形维数;空间句法;空间形态;城市规划
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则是城市空间形态中最重要的一类形态要素。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作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形成及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持系统,是城市与区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主要通道。在某种意义上,可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视为城市系统的“骨骼”,而人流、车流等则为充盈在城市系统中的“血液”。随着城市化、郊区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其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日益重要。 武汉市地处湖北省东部,是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同时,武汉市被长江和汉江一分为三,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其道路交通网络形态极具特色。研究武汉市的道路交通网络形态特征,对指导武汉市城市规划工作、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推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GIS平台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空间形态特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综合归纳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以道路交通网络为代表的城市形态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确立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围。 第二章: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演化历程和发展模式。结合相关文献,以1949年为界,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演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之前,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明清时期开始萌芽,清代汉口开埠以后略有发展;1949年以后,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演变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单核极化→多核相持→多核轴带引导→多核网络四个阶段。 第三章: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分析。运用长度一半径分形维数,分别以不同的测算中心考察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其中,汉口的分形维数最低,武昌次之,汉阳最高,即汉口交通网络密度和复杂度由测算中向周边下降的最快,武昌次之,汉阳最慢。 第四章: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分析。考察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其网络发育已经比较成熟,网络规模较大,复杂性程度高,延展性较好,但网络成环水平和有效性水平都较低,成环的潜力仍比较大。从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拓扑连接关系三个尺度测算了武汉市干道交通网络主要节点的通达性水平,结果表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通达性格局特征基本一致,即以新华路和汉正街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呈圈层式递减的分布;而基于拓扑连接关系的通达性格局表现为以汉阳大道向东经过长江一桥至首义后沿江北上直至杨园为“山脊”,往东南、西北方向呈圈层式递减的特征。 第五章: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特征分析。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考察了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轴线模型的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智能值等形态分析变量,结果表明: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轴线模型的连接值和控制值水平都比较低,网络中没有绝对控制意义的道路;全局深度值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边缘区域值较高,中心区域值比较低;而局部深度值则正好与之相反;连通值、控制值、局部深度值、集成度等变量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以内环线为中心,内环线以内成环形分布,内环线以外则呈放射状扩展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智能值方面,汉口和汉阳两个局部网络的智能值要高于整个武汉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平均水平,而武昌相对较低,即个体通过对汉阳和汉口两个局部系统空间连通性的把握来进一步获得武汉市整体交通网络系统空间可达性信息的可能性比武昌要大。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了本文中的不足之处,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 余瑞林
专业: 人文地理学
导师: 王新生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湖北大学
学位年度: 200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