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包括步骤:建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整车二自由度模型和轮胎模型;结合上述模型,以转向灵敏度,转向路感为目标函数,建立上述各模型的优化模型;选取合适的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设置约束条件;采用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进行仿真优化。本发明的方法充分考虑转向系统物理结构与控制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协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主动转向系统的综合性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黄云丰;赵万忠;周小川;刘津强;王春燕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9-1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2-2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869755.8
公开号: CN110615032A
代理机构: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贺翔
分类号: B62D15/02(2006.01);B;B62;B62D;B62D15
申请人地址: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主权项: 1.一种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整车二自由度模型和轮胎模型; 步骤2):结合上述模型,以转向灵敏度,转向路感为目标函数,建立上述各模型的优化模型; 步骤3):选取合适的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设置约束条件; 步骤4):采用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进行仿真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11)建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整车二自由度模型和轮胎模型; 所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包括:转向盘与转向轴模型、双行星齿轮系模型、转向电机模型、助力电机模型及齿轮齿条模型; 所述整车二自由度模型为: 式中,m为整车质量,V为车速,Iz为汽车绕Z轴的转动惯量,a为前轴到汽车质心的距离,b为后轴到汽车质心的距离,Cf为前轮侧偏刚度系数,Cr为后轮侧偏刚度系数,β为汽车质心侧偏角,r为横摆角速度,δf为前轮转角; 所述轮胎模型为魔术公式经验模型: y(x)=Dsin{Carctan[Bx-E(Bx-arctan(Bx))]} 式中,y(x)为侧偏力、回正力矩;x为轮胎侧偏角或滑移率;D为峰值因子;C为曲线形状因子;B为刚度因子;E为曲线曲率因子; 12)初始化各模型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21)以转向灵敏度,转向路感为目标函数,具体包括: 转向灵敏度具体量化公式: 式中,b0=CfCr(a+b)V,b1=CfamV2,a0=CfCr(a+b)2+(Crb-Cfa)mV2, a1=[Cf(Iz+a2m)+Cr(Iz+b2m)]V,a2=IzmV2; 转向路感具体量化公式: 式中,TR为轮胎回正力矩,Ts为转矩传感器输出力矩,d为轮胎拖距,α为行星齿轮齿圈与太阳轮的齿数比,αf为前轮侧偏角,G为齿轮齿条转向器传动比,Gam为转向电机减速机构减速比,TL为转向电机负载转矩; 系统的目标函数为: f(x)=f(x1)-f(x2) 式中,f(x1)为转向灵敏度,f(x2)为转向路感; 22)分析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主要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对转向灵敏度、转向路感的影响; 23)根据步骤22)的分析结果,选择影响较大的结构参数和控制参数,将两者同时作为设计变量以构成信息物理系统,所选参数具体包括:转矩传感器刚度系数KC,行星齿轮齿圈和太阳轮齿数比α,控制参数KP和KI; 24)以侧向加速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31)将计算所得的目标函数值输出; 32)建立步骤23)中所选择的设计变量,以计算所得的目标函数值为输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41)设置设计变量取值范围; 42)设置约束条件取值范围,具体包括: 43)采用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进行协同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主动前轮转向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3)中的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具体步骤如下: 431)随机生成规模为N的初始父代种群Pt(Kc,α,KP,KI),设置代数Gen=1,根据设计变量初始值对种群进行初始化; 432)对父代种群Pt进行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计算,得到非支配层级低的非支配集Z以及非支配层级高的非支配集Z’; 433)分别将非支配集Z和非支配集Z’进行选择交叉变异,并将子代合并产生子代种群Qt; 434)将种群Pt和种群Qt合并,进行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计算,产生下一代种群Pt+1; 435)判断Gen是否等于设置的最大代数,若等于,则算法结束退出优化,生成Pareto最优解集;否则Gen=Gen+1,执行步骤2。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