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用于轨道占用确定的系统和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确定占用铁路网的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的方法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控制和管理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移动权限;‑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其中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配置成控制和管理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移动权限;该系统的特征在于,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根据占用所述轨道区段A的先前由轨旁装置T_A确定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和从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所接收到的信息计算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所述信息是关于从所述轨道区段A进入由所述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控制的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和离开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去所述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德国;DE |
申请人: |
西门子移动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P-O.盖斯兰;O.阿隆索加里多;M.格施纳斯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7-06-21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03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780057609.4 |
公开号: |
CN109715472A |
代理机构: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瑞 |
分类号: |
B61L1/16(2006.01);B;B61;B61L;B61L1 |
申请人地址: |
德国慕尼黑 |
主权项: |
1.一种用于确定占用铁路网的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的方法,其中,所述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由控制所述轨道区段A的移动权限的轨旁装置T_A,根据占用所述轨道区段A且先前已由轨旁装置T_A确定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和从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所接收到的信息而被计算出,所述信息是关于从所述轨道区段A进入由所述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所控制的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和/或,离开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去所述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根据占用所述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确定所述后续数量N_j+1的方法,其中所述轨道区段A由轨旁装置T_A控制,其中每个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由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控制,并且其中l≤j≤n且n≥2,该方法还包括: -在开始一时间段P_1之前确定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其中数量N_1是占用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初始数量; -由正在管理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移动权限的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确定在时间段P_l期间已从轨道区段A进入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t=T_1),并且确定在所述时间段P_l期间离开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以进入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t=T_l),所述时间段P_l开始于时间t=T_0且结束于时间t=T_l; -由轨旁装置T_A,根据数量N_l、由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所确定的数量N_E(t=T_l)、和/或N_L(t=T_l),计算在时间段P_l结束时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包括将每个先前确定的数量N_j传送到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和/或到集中控制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在时间段P_j结束时,将数量N_j,以及数量N_E(t=T_j)和N_L(t=T_j)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到轨旁装置T_A。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根据时间t确定从轨道区段A进入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t)和离开相邻的轨道区段Bi以进入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t)。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包括:对于j>1并且对于从时间T_j-1开始并且在时间T_j结束的每个时间段P_j,迭代地进行到以下步骤以便确定在时间段P_j结束时占用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 i.特别是在所述时间段P_j开始时,将数量N_j传送到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和/或到集中控制系统; ii.借助于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确定在时间段P_j期间从轨道区段A进入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t),和在所述时间段P_j期间离开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以进入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t); iii.在时间段P_j结束时,向轨旁装置T_A传送先前已确定的数量N_E(t=T_j)和N_L(t=T_j)中的至少一个; iv.在时间段P_j结束时,根据数量N_j、已经由相邻的轨旁装置传送的每个数量N_E(t=T_j)、以及已经由相邻的轨旁装置传送的每个数量N_L(t=T_j),计算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1。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时间t_f处轨旁装置T_A故障之后,其中所述时间t_f落入开始于时间T_z-1且应在时间T_z=t_f处结束的时间段P_z内,l≤z≤n且n≥2,所述方法包括: i.向轨旁装置T_A传送数量N_z、数量N_E(t=t_f)和数量N_L(t=t_f); ii.借助于轨旁装置T_A,根据数量N_z、由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Bi确定的数量N_E(t=t_f)、和由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Bi确定的数量N_L(t=t_f),计算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实际数量N_A,并且根据所述实际数量N_A确定轨道区段A的占用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下式计算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l≤j≤n且n≥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自动执行所述方法的每个步骤。 10.一种用于确定占用铁路网的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控制和管理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移动权限; -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其中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配置成控制和管理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移动权限; 该系统的特征在于, -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根据先前由轨旁装置T_A确定的占用所述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以及从至少一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所接收到的关于从所述轨道区段A进入由所述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控制的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和/或离开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去所述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的信息计算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配置成,在从时间T_j-1开始并且在时间T_j结束的时间段P_j结束时,确定占用铁路网的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所述后续数量N_j+1,其中l≤j≤n且n≥2,并且其中: -轨旁装置T_A配置成在每个时间段P_j结束时,确定位于所述轨道区段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 -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配置成在时间段P_j期间,确定在时间段P_j期间从轨道区段A进入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根据时间t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t),以及在时间段P_j期间离开所述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以进入轨道区段A的根据时间t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t),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还配置成将数量N_E(t=T_j)和N_L(t=T_j)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到轨旁装置T_A; -该系统可选地包括集中控制系统; -通信网络,能够在轨旁装置T_A、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T_Bi和可选的集中控制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特征还在于,对于每个时间段P_j: -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根据在时间段P_j开始时占用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初始数量N_j、以及数量N_E(t=T_j)和N_L(t=T_j)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计算在时间段P_j结束时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系统,其中轨旁装置T_A包括处理单元,其配置成通过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在时间段P_j结束时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后续数量N_j+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系统,其中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配置成,根据时间t并且从每个时间段P_j的开始,确定从轨道区段A进入直接相邻的轨道区段Bi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E(t)和离开相邻的轨道区段Bi以进入轨道区段A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L(t),并且配置成检测在时间T_j处的所述数量N_E(t)和N_L(t)中的至少一个的变化,所述变化通过由所述变化在时间T_j处对于其已被检测到的N_E(t)和N_L(t)之中的每个数量的相邻轨旁装置的通信,由轨旁装置T_A触发后续时间段P_j+1的开始。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20),其中轨旁装置T_A配置成,使用轨道空缺检测系统和/或PCA方法和/或被引导车辆位置报告和/或与被引导车辆的位置相关的信息,用于在开始时间段P_1之前确定最初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数量N_j,其中j=1。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在轨旁装置T_A在落入开始于时间T_z-1的时间段P_z内的时间t_f处故障之后,其中l≤z≤n且n≥2,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配置成向轨旁装置T_A传送数量N_z、数量N_E(t=t_f)和数量N_L(t=t_f),并且轨旁装置T_A配置成根据数量N_z、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提供的数量N_E(t=t_f)、和每个相邻的轨旁装置提供的数量N_L(t=t_f),计算位于所述轨道区段A上的被引导车辆的实际数量N_A。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