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其中,碰撞吸能装置包括:一级吸能结构,用于与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连接,一级吸能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吸能腔;二级吸能结构,二级吸能结构与一级吸能结构相连接,二级吸能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吸能管,一级吸能结构与吸能管的第一端相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无法满足当下需求的问题。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山东;37 |
申请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瑜;于洋洋;田爱琴;宋波;王小杰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09-06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1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1457657.0 |
公开号: |
CN208868056U |
代理机构: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囡囡;董文倩 |
分类号: |
B61F19/04(2006.01);B;B61;B61F;B61F19 |
申请人地址: |
266111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锦宏东路88号 |
主权项: |
1.一种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级吸能结构(10),用于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40)连接,所述一级吸能结构(10)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吸能腔; 二级吸能结构(20),所述二级吸能结构(20)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10)相连接,所述二级吸能结构(2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吸能管(21),所述一级吸能结构(10)与所述吸能管(21)的第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10)包括端梁(11),所述端梁(11)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40)连接,所述端梁(11)具有端梁底板(111)和与所述端梁底板(111)相连接的端梁立板(112),所述端梁立板(112)竖直设置并在所述端梁底板(111)上围成所述吸能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端部吸能柱体,所述端部吸能柱体包括第一吸能柱体,所述端梁底板(111)的中部具有第一柱体安装孔(111a),所述第一吸能柱体穿设于所述第一柱体安装孔(111a)中并与所述端梁底板(111)相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底板(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吸能柱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相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立板(112)包括第一边立板(112a)、第二边立板(112b)和多个中立板(112c),所述第一边立板(112a)和所述第二边立板(112b)相间隔地设置,所述中立板(112c)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立板(112a)和所述第二边立板(112b)相连接,多个所述中立板(112c)相间隔地设置,并在所述第一边立板(112a)和所述第二边立板(112b)之间隔出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吸能腔,其中,所述中立板(112c)的下端与第一底板相焊接,和/或,所述中立板(112c)的上端与第二底板相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中部具有车钩安装孔(111b),用于连接所述轨道车辆的车钩,和/或,多个所述中立板(112c)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中立板(112c)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三级吸能结构(30),所述三级吸能结构(30)与所述吸能管(21)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三级吸能结构(30)包括止挡梁(31),所述止挡梁(31)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40)连接,且所述止挡梁(31)为截面为U形的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梁(31)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止挡段、第二止挡段和第三止挡段,所述吸能管(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止挡段相焊接,所述第一止挡段与所述第二止挡段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止挡段与所述第二止挡段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10)、所述二级吸能结构(20)、以及所述三级吸能结构(30)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以形成整体焊接结构。 10.一种轨道车辆,包括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