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及定位结构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及定位结构,在沉井着床区域设置位于沉井迎水面的前部锚桩和位于沉井背水面的后部锚桩,使沉井在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围绕形成的区域内下沉施工,所述的前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传力结构清晰、传力距离短等优点,相比传统的远距离锚墩定位系统而言,能够显著减小沉井定位系统规模,节省实施成本,因为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靠近沉井,能够强制约束沉井沿水流方向的位移,从而能够有效抑制沉井偏位,降低沉井倾斜风险,提高沉井定位精度以及安装质量。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安徽;34 |
申请人: |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李有为;张鸿;张永涛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1-2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24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072241.X |
公开号: |
CN109797763A |
代理机构: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管高峰;钱成岑 |
分类号: |
E02D23/00(2006.01);E;E02;E02D;E02D23 |
申请人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鸠江经济开发区创新路西侧综合服务区1号楼1层 |
主权项: |
1.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沉井(5)着床区域设置位于沉井(5)迎水面的前部锚桩(1)和位于沉井(5)背水面的后部锚桩(2),使沉井(5)在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围绕形成的区域内下沉施工,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2)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均采用钢管桩(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采用两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所述的后部锚桩(2)采用两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采用三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三棱柱形,所述的后部锚桩(2)采用三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三棱柱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桩(6)上设置有相对于钢管桩(6)倾斜设置且朝向与水流方向平行的斜向加强杆(8)。 6.根据权利要求2、3、4、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桩(6)内填充有加强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材料采用混凝土、砂浆、硫磺砂浆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沉井(5)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6)迎水面的若干个前部锚桩(1)和设置在沉井(5)背水面的若干个后部锚桩(2),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2)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均采用钢管桩(6)或若干个钢管桩(6)互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和/或后部锚桩(2)上设置有用于与沉井(5)连接的拉索(9)。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