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构件支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名称: 构件支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构件支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桥梁及一般建筑物施工领域,目的是节约人员投入。包括承压平台、千斤顶组、托举钢板和控制千斤顶组的驱动系统;千斤顶组自由支撑于承压平台;托举钢板位于千斤顶组的上方并自由支撑于千斤顶组的活塞杆端部;驱动系统包括油泵、输油管路、控制器和控制终端;油泵与千斤顶组经输油管路连通;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控制终端相连接,输出端与油泵的自动控制阀门相连接。本发明,利用液压动力代替粗放劳动力,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安全风险;且只需要投入少量操作人员就可实现大面积的施工控制,还利于加快工程进度;且托举钢板、千斤顶组和托举钢板之间呈分离结构,可重复利用,避免了材料浪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四川;51
申请人: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向吉雷;张祖银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2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3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27986.9
公开号: CN109826107A
代理机构: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何强;杨冬
分类号: E01D21/00(2006.01);E;E01;E01D;E01D21
申请人地址: 617099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主权项: 1.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压平台(1)、千斤顶组(2)、托举钢板(3)和控制千斤顶组(2)的驱动系统;所述千斤顶组(2)位于承压平台(1)上方并自由支撑于承压平台(1);所述托举钢板(3)位于千斤顶组(2)的上方并自由支撑于千斤顶组(2)的活塞杆端部; 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油泵(4)、输油管路、控制器(5)和控制终端(6);所述油泵(4)与千斤顶组(2)经输油管路连通;所述控制器(5)的输入端与控制终端(6)相连接,控制器(5)的输出端与油泵(4)的自动控制阀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组(2)包括位于中间的一组中部千斤顶(22)、位于中部千斤顶(22)左侧的至少一组左侧千斤顶(21)和位于中部千斤顶(22)右侧的至少一组右侧千斤顶(23);所述中部千斤顶(22)设置于托举钢板(3)的中部,所述左侧千斤顶(21)设置于托举钢板(3)的左侧部,所述右侧千斤顶(23)设置于托举钢板(3)的右侧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举钢板(3)包括左侧板(31)和右侧板(32),所述左侧板(31)与右侧板(32)通过铰链结构(33)铰接;所述铰链结构(33)支撑于中部千斤顶(22)的活塞杆端部;所述左侧板(31)支撑于左侧千斤顶(21)的活塞杆端部,且与左侧千斤顶(21)的活塞杆端部滑动配合;所述右侧板(32)支撑于右侧千斤顶(23)的活塞杆端部,且与右侧千斤顶(23)的活塞杆端部滑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左侧板(31)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N处限位块(34),相邻两块限位块(34)之间配置一组左侧千斤顶(21); 在右侧板(32)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N处限位块(34),相邻两块限位块(34)之间配置一组右侧千斤顶(2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左侧板(31)底部的N处限位块(34)中,两端的两处限位块(34)分别设置于左侧板(31)的两端; 右侧板(32)底部的N处限位块(34)中,两端的两处限位块(34)分别设置于右侧板(32)的两端; 中部千斤顶(22)位于左侧板(31)底部的N处限位块(34)与右侧板(32)底部的N处限位块(34)之间。 6.如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管路包括输油总管(7)和输油支管(8);所述输油支管(8)包括与左侧千斤顶(21)组数等量的输油左支管(81)、与右侧千斤顶(23)组数等量的输油右支管(82)和与中部千斤顶(22)组数等量的输油中部支管(83);各组左侧千斤顶(21)安装于对应的输油左支管(81)的管路上,各组右侧千斤顶(23)安装于对应的输油右支管(82)的管路上,各组中部千斤顶(22)安装于对应的输油中部支管(83)的管路上;所述输油总管(7)的进油端与油泵(4)的进油嘴相连通,出油端与油泵(4)的回油嘴相连通,且输油左支管(81)、输油右支管(82)和输油中部支管(83)均安装于输油总管(7)的管路上;并在输油左支管(81)、输油右支管(82)和输油中部支管(83)上分别设置有控制压力的电磁控制阀(84),且各电磁控制阀(84)与控制器(5)的输出端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油泵(4)的底部设置有行进轮(9)。 8.构件支撑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构件支撑系统在地基上安装的平面位置、所需顶升高程并计算构件重量及所需顶推力, 步骤二、根据顶升高程及所需顶推力,选择千斤顶组的规格及驱动系统,并确定驱动系统操作正常; 步骤三、组装构件支撑系统: 首先,将承压平台(1)平稳支撑于地基上已确定的平面位置处;接着,将千斤顶组(2)放置于承压平台(1)上,将驱动系统与千斤顶组(2)进行组装,并使千斤顶组(2)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状态;最后,将托举钢板(3)放置于千斤顶组(2)的顶端; 步骤四、将待支撑构件放置于托举钢板(3)上; 步骤五、利用控制终端(6),控制调整千斤顶组(2)活塞杆伸长,将待支撑构件顶升到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千斤顶组(2)包括位于中间的一组中部千斤顶(22)、位于中部千斤顶(22)左侧的至少一组左侧千斤顶(21)和位于中部千斤顶(22)右侧的至少一组右侧千斤顶(23); 所述托举钢板(3)包括左侧板(31)和右侧板(32),所述左侧板(31)与右侧板(32)通过铰链结构(33)铰接;所述铰链结构(33)支撑于中部千斤顶(22)的活塞杆端部;所述左侧板(31)支撑于左侧千斤顶(21)的活塞杆端部,且与左侧千斤顶(21)的活塞杆端部滑动配合;所述右侧板(32)支撑于右侧千斤顶(23)的活塞杆端部,且与右侧千斤顶(23)的活塞杆端部滑动配合; 在步骤三和步骤四之间进行如下操作:根据待支撑构件的形状,调节托举钢板(3)角度;具体调节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待支撑构件的形状,确定托举钢板(3)的左侧板(31)与右侧板(32)之间的夹角,并根据该夹角确定各组左侧千斤顶(21)活塞杆顶端与中部千斤顶(22)活塞杆顶端之间的高差△H1K,以及各组右侧千斤顶(23)活塞杆顶端与中部千斤顶(22)活塞杆顶端之间的高差△H2M; 然后,使中部千斤顶(22)的活塞杆保持收缩状态,驱动左侧千斤顶(21)活塞杆伸长△H1K,驱动各组右侧千斤顶(23)活塞杆伸长△H2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构件支撑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五中,控制左侧千斤顶(21)、中部千斤顶(22)和右侧千斤顶(23)的活塞杆同步伸长将待支撑构件顶升到位。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