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结构包括灌注桩、竖向预应力锚杆、多根斜向预应力锚杆、多根锁脚锚杆、腰梁和冠梁。本发明的排桩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高,结构整体性强;使用预应力锚杆更好的加固了支护结构,竖向预应力锚杆使排桩和基底岩石成为一个整体。又因无需岩石爆破,可避免对临近建筑物造成破坏及施工中出现的坍孔、人员伤亡等事故。本发明的排桩支护结构施工工期短、施工效率高。在坚硬岩石中造孔效率低、速度慢,排桩在挖孔中遇到的岩石抗压强度较高时无需继续进行挖孔,省去在坚硬岩层成桩的工序,因而缩短了施工工期。本发明使岩石成为免费的混凝土,因而节省了工程造价。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辽宁;21
申请人: 大连交通大学
发明人: 王海涛;李志明;郭涛;吴锋;吴跃东;刘维;古兴康;孙昊宇;苏鹏;庄心欣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4-0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2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82681.8
公开号: CN109930609A
代理机构: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洪福
分类号: E02D17/04(2006.01);E;E02;E02D;E02D17
申请人地址: 116028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灌注桩(6)、竖向预应力锚杆(2)、多根斜向预应力锚杆(5)、多根锁脚锚杆(7)、腰梁(10)和冠梁(3),所述的灌注桩(6)由钢筋笼(11)和混凝土组成,所述的竖向预应力锚杆(2)沿灌注桩(6)中钢筋笼(11)的内侧沿圆周均匀布置;所述的灌注桩(6)有多个、沿基坑内壁排列形成排桩;所述的灌注桩(6)外侧设置腰梁(10),所述的腰梁(10)沿水平方向与多个灌注桩(6)固定连接; 所述的腰梁(10)有两根,沿灌注桩(6)上下分布,所述的斜向预应力锚杆(5)外端固定在上层腰梁(10)上、内端插入基坑周围的松软土层(4)中;所述的锁脚锚杆(7)外端固定在下层腰梁(10)上、内端插入基坑周围的坚硬岩层(9)中; 所述的灌注桩(6)的顶部设置冠梁(3),所述的竖向预应力锚杆(2)的上端通过锚头(1)固定在冠梁(3)上、下端插入坚硬岩层(9)的小孔(8)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层腰梁(10)位于灌注桩(6)的下端附近、且位于坚硬岩层(9)分界面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桩(6)内设置四根竖向预应力锚杆(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梁(10)为槽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注桩(6)为圆柱形,直径为800-20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向预应力锚杆(5)和锁脚锚杆(7)均位于两个灌注桩(6)之间。 7.一种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平整场地之后,按照基坑排桩设计位置,挖掘灌注桩圆孔,灌注桩圆孔直径为800-2000mm; 第二步:挖掘至坚硬岩层(9)时,继续下挖0.5m,停止挖孔; 第三步:根据灌注桩(6)中钢筋笼(11)中受力主筋内侧的设计位置,向坚硬岩层(9)中钻小孔(8)直至设计深度,小孔(8)的孔径为50-130mm; 第四步:在场外绑扎竖向预应力锚杆(2),自由段用塑料套管包裹,自由段长度是灌注桩(6)的长度,并为后续竖向预应力锚杆(2)张拉施工预留0.5m; 第五步:向小孔(8)内放入绑扎完的竖向预应力锚杆(2),向小孔(8)内进行注浆; 第六步:待砂浆达到强度后,将钢筋笼(11)放置到灌注桩圆孔内,随即灌注混凝土; 第七步: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进行冠梁(3)施工; 第八步:待冠梁(3)的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安置锚头(1),利用外置的千斤顶张拉设备对竖向预应力锚杆(2)进行张拉,随即进行锚固处理; 第九步:分层开挖基坑,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逐级在灌注桩(6)桩间施工斜向预应力锚杆(5),并设置腰梁(10),随后注浆,待注浆强度达到80%以上后利用外置的千斤顶张拉设备对斜向预应力锚杆(5)进行张拉,随即进行锚固处理,其中最下层的斜向预应力锚杆为锁脚锚杆(7);最终形成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排桩复合支护结构。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